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 邹春霞 摄影报道)国庆节期间,由烟台市教育局、芝罘区宣传部、烟台日报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时代的回响·时光博物馆”大型公益展览活动,在烟台东方文化市场的红色文化艺术馆开馆。
展馆内用主题展馆、创意互动深度解读新中国成立71年人们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的变迁,带领人们“穿越”历史,重温美好时光。
手摇电话、黑白电视机、缝纫机、大金鹿自行车、钟表……数件古董家具、家电、物件布置出来的“家”,让人一下子穿越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能看出来,在那时这算得上是特别富裕的家庭了。
“刚解放时家里有木衣箱、桌椅和炕桌就已经很不错了。也许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想象,当年生活是这个样子的,大家也挺满足的。当时真没觉得‘苦’,现在的日子却是真的‘甜’。”适逢中秋节、国庆节双节,市民于友把68岁的母亲徐女士从龙口老家接到烟台过节,他和母亲一边看一边回忆道,这些大镜子写字台看起来可真亲切,像一下子回到了小时候。
75岁的市民解玉奎饶有兴致地跟记者聊起“三转一响”:“ 改革开放前,青年男女谈婚论嫁时,‘三转一响’是标配,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在那个年代,要备齐这四件可没那么容易,价格昂贵不说还要凭票证购买。1974年,我买了一台‘大国防’自行车,花了120块钱,那时缝纫机也是一台一百多块,是烟台产的。”解玉奎站在一台“红灯”双卡录音机前回忆道,还记得1980年那年,他花400元在烟台五金交电托人买了一台这样的录音机,当时他的月工资才30块钱。
“大哥大”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土豪的身份象征。拿起一部“大哥大”,陈先生感慨万千:“我1986年花9980元买了一部‘大哥大’,那时打电话是双向收费的,打一分钟得一块多,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东西。”
“当时,冰箱和洗衣机在农村是不可能有的,只有在城市里面有。自行车还有比这更老的,金鹿牌的,不需要闸,往后一倒就停。”李先生告诉记者,看着这些又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每一样“大件”在他眼里都是宝贝……
在一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烟台农村使用的农具前,吸引了大批观众驻足留影。现在的许多孩子根本就没有见过铡刀、纸斗、纺车等农具,不少市民边看边给孩子讲解。
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老物件区展示的主要有民俗文物,如木斗、推车等;生活用具,如升斗、酒坛、油坛、蒜臼、花撑等;抗战、解放战争时期文物,如木轮车等,以及烟台开埠后反映烟台社会中西合璧的文物,如手摇缝纫机、立式留声机等。
84岁孙先生告诉记者,像摇撸、小石磨、纺车等,这些东西自己小时候在农村时都见到过,但现在却很难找了,见到它们感到格外亲切。
“今天是祖国母亲的生日,我们为出生在中国感到自豪!”很多市民看到这些就会发出感慨:这不正是港城人民新生活的变迁写照嘛!
“老物件展在国庆节推出非常有意义,这里还可以被打造为青少年教育基地,让孩子们了解到农村历史,父辈的生活,实物展览比说教更有说服力。”此次展览的承办方东方文化市场负责人谭朝予介绍说。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展览现场,市民纷纷感慨,是祖国的“大发展”才润泽了我们的“小日子”,人们美好生活是仓廪实、衣食足,是住有所居、安家立业。
新闻推荐
林卫滨撰文/供图胶东是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时期,英雄的胶东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抛头颅、洒热血,军民一心、英勇杀敌,为...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