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 徐睿 通讯员 刘子瑛 摄影报道)他们有明亮的双眼,却拒绝和他人对视;他们有正常的听力,却对亲人的呼唤充耳不闻;他们能正常发声,却不与他人交流;他们在社会生活中举步维艰,却常在某些领域能力超常。他们被称作“自闭症”——星星的孩子,就像天上的星星,一人一个世界,独自灿烂,光华耀眼。
今年4月2日是第十四个世界自闭症关爱日。位于我区的烟台市胶东民间艺术博物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机构和公益机构,自开馆以来,不仅做了大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普及宣传和研学实践工作,还积极开展公益活动,推介自闭症群体中优秀的艺术家,丫毛就是其中一位。
丫毛,本名王嘉仪,1998年12月出生,3岁时被诊断为典型自闭症。她自幼喜欢画画,表现出对色彩的独特感受力和超强的表达能力,绘画成为她与世界沟通的独特方式,至今已创作出百余幅油画作品。丫毛幼年时创作的作品即崭露头角,多幅作品被美术馆、艺术爱好者收藏。其中,作品《欧洲小镇》于2018年荣登欧盟驻中国大使馆2019年台历,并赴人民大会堂领奖;作品《海浪》被制作成头巾,由中国女子帆船环球第一人宋坤佩戴,在北京running together成都站活动中为孤独症儿童代言;作品《秋色》和《林泉》在济南星星缘活动中展出,并制作成衍生品,为众多爱心人士和企业认购;自2016年起,作品连续6年在烟台美术博物馆展出,得到了很多艺术家和专业人士的肯定和认可。
2017年5月-2018年1月,烟台市胶东民间艺术博物馆第一期传统剪纸课上,丫毛不仅是课堂上积极学习的学员,也是课堂上动手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相当出色的学员。在端午节、乞巧节等民俗节日里,丫毛在博物馆看展览、做手工,表现了出色的艺术敏感和手工技能。在传统木版年画等中国民间艺术展览中,丫毛虽然不能用语言与大家交流,但画面前停驻的脚步、安静而专注的眼神,无不体现出她沉浸在艺术世界里的自在和灵动。
“编筐、编篓,家家都有”,胶东传统手工编结技艺是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课堂上,丫毛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跟同学们一起顺利完成自己的编结作品,内心的秩序体现在精致的手工上,是丫毛跟大家交流沟通的无言表达。一路走来,在传统艺术的课堂上,传统文化的展览里、在传统民俗节日里,博物馆和丫毛互相陪伴,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学习实践过程中不断成长。
近年来,烟台市胶东民间艺术博物馆不遗余力,积极推介自闭症群体中优秀的艺术家,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和了解他们、关心和关注他们,通过认可他们的艺术作品来关爱和帮助他们。烟台市胶东民间艺术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继续秉承公益精神,为“星星的孩子”点燃一盏盏明亮的灯,让他们缺失的人生得到补益和帮助,让关爱的能量得到落实和延续,让烟台市胶东民间艺术博物馆的公益功能更加坚定和稳固。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当青春期的孩子遇上更年期的父母,困惑的父母们该如何面对孩子的变化与成长,怎样指导好孩子走好青春每...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