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烟台 今日龙口 今日莱阳 今日莱州 今日蓬莱 今日招远 今日栖霞 今日海阳 今日长岛
地方网 > 山东 > 烟台市 > 今日烟台 > 正文

一个船员的白令海日记

来源:烟台晚报 2021-04-05 07:28   https://www.yybnet.net/

潘云强

前两天,偶然翻阅过去的旧资料,在一堆发黄的纸中,猛然发现在上世纪80年代,烟台海洋渔业公司的一位船员写下的白令海远渔日记。虽时隔久远,仍感到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笔者按时间顺序,稍加整理,以飨读者。

1985年11月15日

西斜的阳光照进宽敞的驾驶室,也照在船长傅廷钧的脸上。对他来说,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因为他要驾驶“烟远一号”这艘三千多吨的庞然大物,远征白令海,这在烟台海洋渔业公司,乃至中国远洋渔业来说,都是第一次。

傅廷钧这位个子不高、平日说话甚至有些口吃的中年人,出航的命令下得坚定而自信。在他的指令下,渔轮解缆起锚,在喧天锣鼓和猎猎舞动的彩旗下,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徐徐驶离码头。“烟远一号”,带着中国渔业人祖祖辈辈要走出近海,驾大船闯大洋捕大鱼的夙愿,踏上了远征白令海艰险而又神秘的旅程。

1985年12月8日

3000余海里的行程,“烟远一号”一路上劈风斩浪,行进得并不顺利。

这也是傅廷钧早就预料到的。海上天气瞬息万变,船刚抵日本海,就遭遇10级以上大风。作为一位在大海中成长起来的一级船长,他曾战胜过无数惊涛骇浪,在他的指挥下,渔轮战胜了一系列险情和复杂航道带来的挑战,经过18天航行,终于到达白令海。

白令海,位于太平洋北端,北与北冰洋相通,东临美国阿拉斯加,西接俄罗斯堪察加半岛,面积达234平方千米。白令海海域广阔,平均水深1600米左右,最深处达4000米,名字是根据第一个发现它的丹麦航海家白令命名。

由于白令海处于北纬65度左右,因此这里气候寒冷,洋面终年浓雾弥漫,这儿的雪非常潇洒,说下就下。由于白令海海面常年刮着10级以上的风暴,在业界素有“墓地”之说。但尽管如此,其蕴藏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还是吸引了全世界无数闯海人,甘冒千难万险,到此一试身手。这里的主要渔获物以狭鳕和刺黄盖鲽为主,两者皆属于中下层冷水性经济鱼类。因此,在途经日本北海道时,心思缜密的傅廷钧未雨绸缪,择机在北海道的东西两个渔场,分别进行了中层网和底拖网的试验。这使得渔轮预先取得了捕捞及上下网经验。因此,尽管“烟远一号”渔轮到达白令海仅不到10天时间,在渔捞作业上就已经得心应手,收获颇丰,最大网头达到120余吨。

1986年6月19日

尽管是初夏,但处于高纬度的白令海上,太阳显得孱弱无力,而且经常是雾锁云罩,难露真容。对此船员们早已见怪不怪。屈指一算,“烟远一号”第二次远征白令海,如今已有些时日了。

应该说,烟台渔业公司在向北太平洋派出大型渔轮之前,早在1985年3月,就向西非海域派出了自己的远洋先头部队,迈出了发展远洋渔业的坚实一步。

在变革中的中国,不但我们自己感到速度惊人,也给外国人带来巨大冲击。一天,二副正在驾船,高频电话传来前方新加坡渔轮的一句问话:“你们来自哪里?”二副回答:“我们来自中国。”

对方迟疑了一下,含糊不清地咕噜了一句,没再说什么。显然,从他的语气中听得出,潜台词是对中国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加入颇有点“富人俱乐部”意味的远洋渔业队伍,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在他们看来,这不仅是精神力量所能决定的,更需要强大的财力和技术作为支撑。

1986年6月30日

实际上,白令海并不总与寒冷、风暴画等号,它也有旖旎的风光。在这里,天气好时,船员们能经常见到美丽的北极光,这里的动植物也极其丰富,光海洋动物就有300多种,经常可以见到海獭、海狮、海象、海豹及各种鲸类的身影,从某种角度来讲,白令海可以说是天然而又免费的海洋动物园。

但白令海最多的似乎是鸟类,特别是海鸥。白令海的海鸥不怕人,特别当渔轮正在拖网作业时,如果大批海鸥光临上空,所有人都明白,大网头必定无疑。有时,海鸥也会飞到船上,有的甚至干脆在此安营扎寨,坐等网里的美味。有的船员把几只不愿飞走、常年待在船上的鸥鸟翅膀剪短,当成小鸡养起来。

船上的常客还有海狮。它们扭动着肥硕的身躯,利用艉滑道爬到船上,粗笨的样子憨态可掬,被船员们戏谑为跳“迪斯科”。如果你用船上的工具轻搔其身,它会舒服地发出如牛之哞哞叫声。

说起海洋动物,还不得不提阿拉斯加帝王蟹。这家伙不光拥有黄金般的铠甲,还味鲜汁美,身价不菲。拉网时也会有帝王蟹误入其中,船员们可以一饱口福。

同样令人称奇的还有白令海的巨型海带。船员们曾对其中一根海带进行了测量,叶宽1米余,并蒂根须达117根,长达22米,熬上一根海带,足够全船人员一餐之用。

1986年11月29日

10月31日起程,“烟远一号”于11月12日第三次重回白令海。

这次是联营生产,不敢耽误,因此船长刘维礼命令渔轮昼夜兼程,终于提前拍马赶到。但令他没想到的是,渔轮已经到达10天了,依然没看到联营船的影子。要知道,渔轮107名员工,在船上一天的花费就高达几万美元。面对联营方爽约,刘维礼苦苦思索,怎么办?美国的相关法规多如牛毛,没有了联营方,不可擅自生产。但又不能再等下去了,等下去无异于自寻死路。

刘维礼还不信这个邪了,活人岂能让尿憋死?于是,他剑走偏锋,开船在茫茫大海中自己寻找联营伙伴。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与一家美国公司达成联营协议,捕捞和加工作业终于可以进行了。

白令海实行捕捞配额制,即每年在渔场里捕获某种渔业资源,有一定数量和比例,如果超过限额,协议会自动终止,而且绝不容许滥捕保护动物。为此,美国渔政人员不但实行海上和空中监督,也向各生产船派遣监督员。

“烟远一号”上来的是两名美国女将,负责随船检查,发现网里有禁捕生物,按规定要立即放生;如果死了,也不许放回海里,要在船上加工成鱼粉。如果捕捞违禁物超过一定比例,要被罚款,严重者会被吊销联营生产许可证。而“烟远一号”管理人员从出国之初就开始学习并掌握了美国若干渔业法规,没出现一起违法事件,得到了监管人员的好评。

1986年12月18日

远方的天际,浓雾在海面不断流动着、变幻着、升腾着,堆积成一座山峦般厚重的云层,海面也急速坠入无边的黑洞。刘维礼明白,这是风暴的前奏。于是,他快速来到驾驶室,准备下达下网的命令。他希望抢在风暴前,多捕几网鱼。

可正在此时,电报员焦急地把刚收到的电报递给他。原来是在白令海作业的大连渔业公司“耕海号”突遭缠摆事故,需要救援。前不久,有一条韩国渔轮,因缠摆而葬身白令海。刘维礼明白,一条失去动力漂浮在风浪中的船,如同一片树叶,随时有沉没的危险。他不敢有丝毫怠慢,命令渔轮以最快速度向事发海域驶去。

几小时后,在波峰浪谷中看到了“耕海号”不断颠簸晃动的身影。明明知道在如此恶劣的天气和海况下,两条船拖拽航行,要冒船毁人亡的巨大风险,但那是我们的兄弟,有着同一个名字——中国,就是有再大的风险,也要做最大的努力去救援。

几经缆绳拋甩,一条1500米长的钢丝绳把两船连接起来,同时连接起的还有两条渔轮上船员的心。三天后,“烟远一号”将“耕海号”拖到了阿留申群岛的荷兰港,“耕海号”得救了。

1986年12月29日

“烟远一号”完成救援任务后,迅速返回渔场,大家决心把损失的时间夺回来。但事与愿违,还没下几网,突然,一股蓝烟从起网机的电机中冒出,电机烧了。

没有电机,渔船就无法生产,船上的一切经营活动,包括加工就难以为继。随船的德国技师走到烧毁的电机旁,望着这个350千瓦、重达两吨半的“德国造”,双肩一耸,无奈地摇摇头。他建议船只尽快靠泊附近的美国港口,进行维修,或派人坐飞机赶到德国的母厂,购置一个相同类型的电机带回来。表面看来,这是个合情合理、最稳妥的办法,刘维礼也曾这样想过。但在这样偏远的地方,靠港就一定会修好吗?到德国去买新电机,时间何来?经费何来?

绝望焦虑的情绪,一时间笼罩着整条船。

千难万难,不能向困难屈服。抢修!刘维礼下定决心,自己动手修。于是,船上迅速成立了以电机员王士恩为首的电机抢修小组,抢修小组没日没夜地干,眼熬红了,干着干着就睡着了……对于修这样一台高精密的机器,所有人的心,都像幽深莫测的白令海一样没有底。

终于,经过抢修小组的连续奋战,第7天,大家决定对维修后的电机进行通电试验。但刚接通不长时间,电机又一次冒出蓝色的火光和烟雾,这火光也炙烧着人们的心。

在船上的外国人认为中国人在干一件愚笨的事情,并再次强烈建议到德国采购。但抢修组的人员没有灰心,他们分析查找原因,后来发现是线圈潮湿所致,于是又土法制作了一台烘干机进行作业。

这次,当王士恩把开关轻轻摁上,停摆多日的电机又重新发出了欢快的马达声,渔网被迅速投入大海。船员们欢呼起来,大家精神抖擞,重新投入到紧张的渔捞生产中去。连那些原来持怀疑态度的老外也竖起大拇指,认为中国人干了一件看似愚笨而实际伟大的事情。

1987年7月5日

“烟远一号”经过近8个月的远航,已于日前安全返回烟台港。本航次,“烟远一号”共直捕狭鳕鱼982吨,联捕狭鳕和刺黄盖鲽5290吨,加工鱼片972吨,鱼粉392吨。

看到这些风尘仆仆、从惊涛巨浪中荣归的勇士,再看到他们拿出的亮眼成绩,远洋公司经理邵元杰,这个在风浪中摸爬滚打了半辈子的铮铮铁汉,不由得湿了眼眶。烟台海洋渔业公司改变经营思路、发展远洋渔业的做法,也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这几天,来自全国的20多家新闻媒体齐聚港城烟台,其中不乏中央媒体。邵元杰接受了他们的联合采访,他谈的更多的是未来的计划和打算。他坚定地表示,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远洋渔业生产的帷幕已经拉开,那就索性步子迈得再大一些。今年3月,公司又从西班牙购进一艘日加工能力60吨的大型远洋渔轮,被命名为“烟远二号”,作为“烟远一号”的姊妹船,不日也将开赴白令海。可以预见,中国远洋渔业必将迎来灿烂的明天。

如今,重读这位船员的白令海日记,循迹追踪,仍倍感亲切。它让我们记住了那个难忘的年代,也见证了中国远洋渔业的历史如何在我们手里书写出新的篇章。

新闻推荐

莱山院格庄街道设立53个防火点、出动近500名防火员 垒起护林防火“铜墙铁壁”

清明节是踏青祭祖的节日,也是防火的重要时段。莱山区院格庄街道设置了53个固定防火点和流动防火点若干,出动近500人,全力以...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一个船员的白令海日记)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