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芝罘融媒记者 云全 通讯员 小惠 摄影报道)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关注日”,区妇幼保健院举办了“陪伴星星的孩子”大型公益讲座和义诊活动,旨在普及孤独症知识,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关爱孤独症儿童,实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干预,让孩子们感受外界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帮助“星星的孩子”融入社会。
义诊活动中,不少家长一早来到区妇幼保健院排号,区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主任李玉堂带领科室医护团队对孤独症、多动症、感统失调、发育迟缓、语言障碍、行为异常的儿童进行免费检查、评估,耐心与前来咨询的家长分享孤独症儿童早期表现、早期干预方法以及正确认识、照护孤独症儿童等知识,并对家长们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送上科普知识宣传册,帮助家长更新认知理念。在公益讲座中,李玉堂以“孤独症的早期识别和家庭行为管理”为主题,为在场的100多位幼儿园园长、教师及家长进行公益知识讲座,通过临床实际案例,普及怎样早期发现孤独症,以及孤独症干预和照护的正确方法。
“如果孩子诊断为孤独症,不要对孩子失去希望,轻症患儿通过康复治疗可以逐渐融入到社会中,并能独立生活;重症患儿经过长期治疗可以减轻症状,所以发现越早、治疗越早,改善程度会越明显。”李玉堂说。他介绍,三年前,1岁的小勇(化名)到区妇幼保健院体检时,医生发现他看人次数很少,叫名字不理,便安排了相关检查和评估。经过各项评估,考虑为疑似孤独症,建议早期干预,定期复诊,得知这一消息,家长十分焦虑。后来,在医生的指导下,家长了解到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及时调整心态,积极参与干预训练。经过三年多的训练,孩子一点一点进步,从原来的不关注人、独自玩、不模仿、不理解语言,到现在上幼儿园小班能积极参与各项集体活动、认真观察老师、规则感强、灵活运用语言及适当方式与同伴交往,逐渐摆脱孤独症的困扰。
“生活中,家长需仔细观察,如果孩子出现异常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警惕是否有孤独症。”李玉堂介绍,如果12-18个月婴儿出现以下体征,家长应及时关注和重视。包括:12月龄时对自己名字无反应;14月龄时不会用手指物体表示自己的兴趣;18月龄时仍不会玩“假扮性游戏”;语言发育延迟;重复词语或句子;避免眼睛对视,喜欢独自玩;不能理解他人的感受或不能告诉别人自己的感受;答非所问;易被细小事干扰;有非一般的兴趣(比如喜欢撕纸,喜欢走高低不平的地方等);不停拍手,摇晃身体或转圈;对声音、气味、感觉有异常的反应等。“目前,孤独症没有特效药物治疗,如果孩子有任何孤独症的早期征兆,应立即寻求帮助,尽早接受干预,越早结果就会越好。”李玉堂介绍。区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拥有专业的诊疗、康复评估和康复治疗技术以及先进的康复设备,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技术,结合基于ABA的各种教学技术,开设语言治疗、认知训练、注意力训练、感觉统合训练、作业治疗、行为矫正和管理等,采取一对一个训和小组训练形式,帮助患儿及家长树立信心,积极面对,让孩子回归正常生活。
“除了专业康复医疗机构的干预外,家长的积极参与对孩子的康复也很重要。”李玉堂说,家长发现孩子可能有孤独症倾向时,应及时向专业医生咨询,同时积极配合,克服本身的心理不平衡状况并妥善处理孩子的教育与自己工作生活的关系,要化爱心、耐心、恒心为动力,积极投入孩子的教育、训练和治疗活动中去,因为即使是孤独症孩子,如果训练得当,他们的能力依然可以如同常人一般。
此次义诊及科普讲座,宣传普及了儿童孤独症科普知识,也使更多社会人士进一步认识了儿童孤独症,并以实际行动帮助更多有需要的家庭,让更多孤独症儿童能够得到全面呵护,快乐成长。
新闻推荐
本报烟台4月6日讯(记者梁莹莹通讯员曲文倩)驾驶机动车时,驾驶员应当驾驶自己驾驶证载明的准驾机动车车型,如果驾...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