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烟台 今日龙口 今日莱阳 今日莱州 今日蓬莱 今日招远 今日栖霞 今日海阳 今日长岛
地方网 > 山东 > 烟台市 > 今日烟台 > 正文

孙德民:砂大碗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来源:烟台晚报 2021-04-15 08:31   https://www.yybnet.net/

通讯员 林新忠 YMG全媒体记者 曲彩云/撰YMG全媒体记者 初阳/摄影

清明刚过,孙德民又忙碌起来。他把新挖的陶土搬到场院上,开着三轮车,拉着石头砘碾土,碾了一圈又一圈。

孙德民是福山区臧家庄镇东山庄村村民,今年64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砂大碗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砂大碗是一种陶制器皿,过去在胶东一带常用来熥菜。由于其透气性好,能较好地保留食材原味,当年几乎家家必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粗糙的砂大碗渐被淘汰。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理念的更新,砂大碗重新引发了人们的兴趣。于是,7年前,孙德民在自家房屋边上盖了一座土窑,开始了他的砂大碗制作生涯。

我这手艺是父亲打出来的

东山庄村从老辈儿开始,世世代代做砂大碗,到孙德民这一代,已经是十七代了。

做砂大碗是手艺活儿,一块泥巴要变成一个周周正正的碗,不是件容易的事,没有点灵气、不吃点苦,是出不了徒的。孙德民的父亲摆弄了一辈子砂大碗,他知道手艺人的艰辛,所以孙德民一下学,就把他赶到生产队参加劳动,不让他沾砂大碗的边儿。那时,孙德民十七八岁,一有空闲就往父亲的窑屋跑,父亲撵他,他就透过门缝和窗棂偷看。等父亲和工匠们回家吃午饭时,孙德民就偷偷溜进窑屋,抓起泥巴尝试着模仿父亲做碗。

一开始不得要领,又不敢问父亲,孙德民就缠着队里的师傅们求教。没过多久,从孙德民手里出来的砂大碗就挺像那么回事了。

后来,队里做碗的人手不够,需增补人,队长瞅前瞅后,找不出一个合适的人。

孙德民跑到队长那里说:我行。

队长睨他一眼,嘴一撇,不屑地蹦出三个字:“就你呀!”

孙德民扯着队长的袄襟:“不信,我做个碗试试!”

当孙德民把做好的砂大碗放到队长面前时,队长愣了,摸着他的头说:“你小子,有两手呀!行,就你了。”

队长这一关过了,父亲那一关可不好过。孙德民父亲做碗的手艺全村数得着,他对儿子的要求自然也高,稍出点差错,一个巴掌就上去了。所以直到现在,说起砂大碗,孙德民总会说:我这手艺是父亲打出来的。

在父亲的指导下,孙德民的手艺进步很快,不到一年便出了徒。就这样,几年下来,孙德民后来居上,手艺在窑匠里出类拔萃,成了高手。

到了20世纪80年代,砂大碗渐渐没有了市场。队里的窑停了,原来的老窑也都夷为平地,种上了庄稼。孙德民的手艺也搁了下来。

他给自己的砂大碗命名“德字号”

2015年,孙德民发现城里人又开始怀念砂大碗,砂大碗又有了一席之地,且行情看好,他就打算将这门手艺重新拾掇起来。

东山庄一带出产一种独特的陶土——“金砂土”,细腻且黏性大,是制作砂大碗的上好原料。只是烧碗的窑已经不复存在。孙德民决定自己动手建窑。请教了几个老窑工,前后花了两万元,算是把窑建起来了。“试了试火,还挺好烧,就不知道装上碗之后什么样。”毕竟是第一次建窑,孙德民心里也没底。

这是一座四四方方的砖窑,四角上翘,中间耸起,看起来像座小房子。接下来就要开始做碗了。挖泥、晒泥、碾泥、和泥、做碗、晾碗、风干,然后才能上窑、烧窑。前前后后下来,一二十道工序。

春天,孙德民开着三轮车去挖泥,拉到屋后的场院上,晒上十天半月。等泥干透了,他在三轮车后面绑上一个石砘,在泥上转圈,直至把泥块压碎、压细。然后再用筛子一遍遍地筛出细泥。最后是和泥,把筛好的泥倒上水搅和,用双脚一遍遍地踩,越踩越有筋道,最后把泥打成一方一方的,封存起来。醒上一段时间,就可以做碗了。

5月,天气转暖。孙德民也进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天刚蒙蒙亮,孙德民一头扎进西厢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年轻的时候,孙德民一天能做二三百个碗。暌隔30多年之后,他一天只能做50个。除去年龄和身体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孙德民对碗的质量要求更高了,“以前的碗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只求实用不求美观。”现在孙德民要给每只碗挽上沿、挽上底,挽一个沿、挽一个底的工夫能做一个半碗。费工夫他也乐意:“偷工减料,糊弄不了人。”孙德民给自己的砂大碗作坊起了个名字叫“德字号”,既是用了自己名字里的一个字,也是要告诉自己先做人再做事,做事德为先。他要靠一个“德”字把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收了个大学生女徒弟

孙德民的“工作室”设在自家西厢房里。南面的墙角堆满了一人高的陶泥,正中间是他做砂大碗的坐床子,还有一排四五个“轮子”,北面的墙架子上,摆满了做好的砂大碗、壶,以及各种器具。

孙德民的妻子于秋兰是他最得力的帮手。每一窑,孙德民都会给一些高端客户制作一批精致的碗,这批碗的打磨就靠于秋兰。她说:“我是他的大徒弟!”

其实,孙德民还真有一个女徒弟,还是个大学生。4年前,一位十八九岁的女孩来到孙德民家里拜师。这让孙德民很吃惊,这种又脏又苦的行当,连男孩子都不愿意干呢。没想到,这个女徒弟还真留了下来。她叫丁孟竹,那年刚考上大学。之后每年的暑假,小丁都要来东山庄跟孙德民学习。几年下来,她也能制作出精美的砂大碗了。现在,丁孟竹已经考上了研究生,仍然没有放弃学习砂大碗。

“砂大碗是咱祖辈留下来的,咱有义务把它传承下去,不论谁来学,咱都免费教。”可愿意学的人仍然寥寥无几。孙德民开始着意培养女婿,希望女婿将来能接他的班。

因为长年一个姿势蹬“轮子”,孙德民患上股骨头坏死,走路不方便。即使这样,孙德民也不舍得离开他的老本行。“我的任务就是要把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如果砂大碗真的在我们这一代身上断了,那我怎么有脸面去见老祖宗呢!”

恪守传统也尝试创新

砂大碗这个行当最累的活儿是烧窑,窑烧得好坏决定着一年的收成。

初冬,孙德民关注着天气预报,盘算着烧窑的日子。按照老辈窑工的传统,他在窑边上垒了一个丈把高的小阁子,里面塑了窑神。快装窑了,孙德民点上香,摆上供果,祈求一切顺利。

烧窑是个技术活儿。从装上窑、点上火开始,一刻也离不开人。什么时候慢火、什么时候急火,若把握不好,整窑的碗就可能变成废品。孙德民之前只管做碗,对烧窑一窍不通。他从村里请了两个老师傅负责烧窑。第一窑成功了。第二窑却出了问题。那次,窑点上火以后,孙德民请帮忙的人到镇上吃饭,家里只剩下孙德民妻子一人。饭吃到一半,妻子的电话打过来了,说“窑里的火上了大架,砂大碗在里面‘叭啦叭啦’直响”。烧窑师傅让她往窑里面加泥盖。于秋兰盖也盖不住,就往里面加水,越加火越旺,一窑的碗几乎全部报废,孙德民一年的希望全部泡汤。

惨痛的教训让孙德民明白,必须自己学会烧窑。除了跟村里的老师傅学,他还买来书籍自学。当第三窑碗出炉时,成品率比第一窑已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孙德民心里,从他手里出来的每一个碗都像是他的孩子,他一个个捧在手里打量,看看碗形正不正、有没有瑕疵,直到满意为止。砂大碗已融入了他的骨子,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孙德民一直恪守传统的制碗技艺,有人劝他尝试一下电动的轮子和电窑,他拒绝了,但他开始在花色品种上尝试创新。前几年,他带着东山庄的金砂泥只身到宜兴,尝试用村里的泥做“紫砂壶”。如今孙德民不仅能做砂大碗,还能做茶壶、茶杯,甚至还有葫芦等艺术品。

2019年,砂大碗项目被列入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孙德民也被推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砂大碗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几年下来,孙德民手里“宽头”了,他又有了新的想法:再建一座新窑;在村里租个房子住,把现在住的房子改造成砂大碗博物馆,把他的砂大碗精品都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砂大碗这项民间手工艺。

为了让读者也能享用孙德民的砂大碗,烟台晚报读者俱乐部将“德字号”砂大碗引入了烟台。如果您有兴趣,不妨到位于三站汇通家居广场三楼的烟台晚报读者俱乐部一睹为快。

咨询电话:13562536460(张老师)18663822957(孙老师)

新闻推荐

东关大桥完成桩基施工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杨春娜)夹河新城东关大桥工程作为福山区城建重点项目,自施工以来,就备受市民关注。记者在东关大桥工程...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孙德民:砂大碗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