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G全媒体记者 高少帅 通讯员 邓晓君
全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观摩暨作风建设推进会议召开后,市工信局第一时间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会议精神,对照“1+233”工作体系部署,要求全市工信系统进一步提高站位、狠抓落实,系统研究制定工作落实推进方案。市工信局局长林阳表示,今年将用心用力抓产业培育、精准精细抓工业运行,努力完成工业稳增长目标任务,加快建设质效双优制造业强市,为奋力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市新局面贡献“工信力量”。
优势产业放大规模效应
26日上午,在艾迪精密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现场,记者看到,工人们像“搭积木”一样进行钢结构厂房主体施工。艾迪精密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是烟台全力推进重点工业项目的生动写照。对标“1+233”体系,烟台市全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目前,一批龙头级别项目呈现蓄势腾飞之势。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力争2023年6月中交,万华二期120万吨乙烯项目力争2023年开工建设,加快实现一汽吉林新能源汽车基地首款中高端纯电动乘用车量产。
工业崛起,核心在于优势产业引领。目前,烟台市聚焦绿色石化、有色及贵金属、汽车、高端装备、电子信息、食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清洁能源、航空航天等“9+N”产业集群,逐一研究明确发展重点、实施路径、推进措施;深入落实《推进制造业强市三年行动方案》,全面开展创新驱动、市场主体成长、智能制造等六大行动;将“9+N”产业产值增幅指标纳入区市挂图作战考核范围,实行每月蓝黄红挂牌督战。
招商引资,是可持续发展的强力支撑。今年以来,烟台市加大工业领域“双招双引”力度。引进增量是支撑稳定增长的重要途径,下步将重点围绕“9+N”产业集群,梳理产业链招引目录,重点引进建链补链强链项目,尖端型、引领型、科技型产业项目,形成增量拉动。同时,千方百计扩大工业技改投资。
梯队培育企业打造动力引擎
企业,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对标“1+233”体系,烟台市将重点对企业梯队进行培育。
“要从基础做起重视‘小升规’工作。”林阳表示,下一步,对区市“小升规”工作进行目标分解、指导督促,完善“小升规”培育库,争取年底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超过2300家,2023年达到2600家。同时,大力培育高成长创新型企业。建立完善市区两级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上市公司梯次培育体系,尤其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高终端产品生产规模和竞争能力。今年以来33家企业入围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入围数全省第一;122家、187家企业分别获评省级、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家“小巨人”企业、2家示范平台获得中央资金支持。力争到2023年全市瞪羚和独角兽企业分别达到150家和8家。今后,烟台市还将建设一批以制造业创新中心为主体的新型创新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力争年内再验收1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增11家省级“一企一技术”中心、新增1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到2023年新增各级创新平台100个以上。
数字赋能,促工业融合发展。今年烟台市将新建5G基站2800个,累计8370个;2023年突破2万个,实现各区市城区5G网络连续覆盖;围绕5G赋能产业发展,培育50项重点场景应用,5G终端数达到3000万个。此外,烟台市还将争创世界“设计之都”。高标准规划建设世界设计公园,高水平举办好2021年世界工业设计大会。
重塑烟台工业竞争优势
对标“1+233”体系各项工作的落地落实,下一步的发力点在哪儿?林阳介绍,主要坚持三个导向做好“三抓”。首先,坚持问题导向抓好工业运行监测。强化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区域的工业运行监测分析,坚持“一线工作法”及时掌握企业产量、产能等生产运营状况,稳定大户,培强优势,挖掘潜力。
坚持需求导向抓好对企服务。完善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和培育库,结合企业服务专员等,及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困难问题。进一步搞好服务、搭好平台,让企业诉求及时反映上来,让惠企政策及时送达到企业;采取“政企共建”形式,搭建更多的技术创新平台、基金支撑平台、供需对接平台、交流合作平台等,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把各类平台建好用好。
坚持目标导向抓好工作实效。制定符合实际、适度加压、赶超跨越的目标责任体系,逐项分解工业各项工作目标,严督实查、跟踪问效,确保完成各项指标任务。总之,市工信局将充分发挥烟台工业基础优势,贯彻落实市委“1+233”工作体系决策部署,以更实的作风、更细的措施、更优的服务,重塑烟台工业竞争优势,努力在区域竞争中赶超进位。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杨春娜通讯员孙盛君)6月19日上午,一场关于燃气安全的宣传走进芝罘区金沟寨小区,工作人员向居民发放宣传...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