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颖
读《烟台传》,是带着疑问的心来读的。不是怀疑作者,而是自己对自我认知的端正,因此,提醒自己不懂的地方,一定要记下疑问。
疑问一:第四页。有一种研究认为,秦始皇是有海洋意识的,他之所以数次登临芝罘,是为了向大海对面的朝鲜和日本诸国宣示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个说法,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成立我并不知道,“我们”也未必确切地知道。对政治的理解,大抵如此。
此处的疑问不是政治,是历史。于是网上搜索朝鲜和日本的历史。
疑问二:第十页。位于龙口的归城遗址应该是莱国东迁后的都城。归城遗址就在莱山脚下。
想当然地把题目“莱山”想成了烟台市莱山区。无知的想法。
恰巧前几天读完了张炜的《古船》,想起《古船》里的洼狸镇,想起洼狸镇的古城墙和莱子国,就揣摩着龙口的归城就是洼狸镇。就是不知道归城是否产粉丝。
又上网搜索,结果不搜不知道,一搜吓一跳。网上说,招远是“龙口粉丝”的发源地和主产地,有着300多年的粉丝生产及文化历史,是中国粉丝之都。
那么,疑问又多了,莱国的后人,是否生产过粉丝呢?
读着书,便发现,这样的疑问多之又多,如果一一记下,着实耽误了读书,于是把疑问放在那里,任由心跟随眼睛,一篇接着一篇地读着。
读着书,感叹和惊讶接连二三,一部地方传记写得别具一格。
怎样的别具一格?
先说写作的创意。暂且把自己代入作者,如果自己写《烟台传》会怎么写?想到山海,想到历史和当下,想到农业和工业,想到地理位置和物产,想到人物和他的贡献……想来想去,想成了一张无形的网,把自己网在其中,找不到出路,更无处下笔。作者想的肯定比自己想的多出天际,可是作者没有被网住,他把所思所想切割成一个又一个点,由点下手,然后任意地铺展和延伸。可以说,每一位了不起的作家都是一个独具匠心的设计大师。
再说作品的气质。作者在烟台是有名气的作家。我第一次看到作者的作品,是在所城里图书馆。依稀记得那一排书籍都是关于烟台风物的。拿起作者的书,心里赞叹着,又放下。想来,那一个轻轻放下,暗示着一种浅缘分。说起缘分,我还是幸运的。有一天,烟台的天空无限晴朗,在烟台市博物馆前的大广场上,“丝路百城传”之《烟台传》新书首发式隆重举行。我坐在台下,看到在台上发言的作者。作者戴着眼镜,是一个文弱书生,文雅的气质一目了然。这是第一次见到作者,以前都是在传说中的只言片语里了解作者的。传说中,作者是一个有写作才华的人,是一个勤奋、努力写作的人,是一个低调、毫不张扬的人。文如其人。通读完《烟台传》,又对作者有了更深的了解。内敛,不轻易表达自己,当含蓄地有所表达时,那一定是作者内心的真情实意;自省,自省是孔子在《论语·里仁》里提出的一种自我道德修养的方法——自行省察、自我反省。大千世界,人海茫茫,自省者难得;阔达,在对自我的沉思和醒悟之后,更自觉自律,而对于他者,却有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胸怀;隐忍,作者有着超常的自我克制能力;理性,不浮夸,用朴实的心、沉稳的心去记录一个城市;谦逊,就算是对事物有质疑和否定,也绝不会锋芒毕露地去批评和指责。当一个读者能把作者和其作品联合在一起去思考、去参悟、去接纳、去膜拜的时候,那作品本身就是奇妙的圆满的。
烟台人写《烟台传》,这份真实与厚重自在其中。烟台人读《烟台传》,欣然与苛求并存。作者在书中后记里这样写到:“这是一本带有必然的缺憾,终将继续生长下去的书。而我所能做到的,就是在以后的日子里不断地修订这本书。我希望对这本书的修订与续写,会伴随我的一生。”多么和善与坦诚的作者啊,我们还有什么要说的?
丝绸百城,烟台是其中之一。丝绸百城传之《烟台传》的完成,让作者王月鹏的名字被更多的读者记住。
我是一个孤独的读者。我不善于和别人交流读书心得,但我会用文字把我独特的视角和诚心诚意的观点记录下来。《烟台传》于我的意义,不是这一遍的通读,这本书会是我以后的岁月的陪伴,在独行中有了故乡的明灯给我指路。
独行,是一个人活着的一种状态。一座城市的诞生,注定是孤独的,而生存、发展、互赢必促进这座城市与这个世界成为朋友。
新闻推荐
4100余艘海洋捕捞渔船结束伏季休渔,记者现场目击开海盛况 三五分钟,一筐海鲜便被抢购一空
昨日,芝罘岛东口渔港,渔民将渔获搬运上岸。YMG全媒体记者唐克摄返回渔港。YMG全媒体记者唐克摄渔获满筐渔获上岸本报讯(YMG...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