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传举
干部执行力就是发展竞争力。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以执行力为突破口,纵深推进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抓住了要害、扭住了关键。当前,烟台市“1+233”工作体系已经明确,谁在执行力上走在前列,谁才能在发展中占得先机。要立足政治生态实际,强化问题导向,在补短板、强弱项上下功夫,工作中要做到“三少三多”。
一是“少说不能干,多说怎么干”。一事当前,是找“不能干”的理由,还是谋“怎么干”的路径,是对干部执行力的直接检验。改革开放初期,烟台市在筹办烟台大学的过程中,从政策、资金到师资、设施,各环节都有“不能干”的理由,但当时的干部群众凭着“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在全国首创地方筹资办大学的新模式,硬是把不能变成了能。当前,烟台市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各项工作遭遇困难挑战在所难免,这个时候说“不能干”是最简单、最省事,也是最不负责任的做法。头脑里画地为牢,行动上就会固步自封,要坚决摒弃生搬硬套、死卡政策,自设禁区、自缚手脚的不良风气,不管是执行上级部署还是解决群众诉求,都要把“事要解决、事要办成”作为首要出发点,能办的要快办、办好,一时不能办的要设身处地想办法、出主意,着力创造能办的条件,不断把工作的绊脚石变成发展的铺路石。要把纪律规矩作为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推进器,既要严格设禁区、划红线,又要主动找出路、护发展,既要堵偏门,又要开正门,真正绑住乱作为的手脚、松开干事创业的手脚。
二是“少说上台阶,多说上到哪”。俗话说“一具体就深入”,抓执行最怕大而化之、空泛表态。有的干部执行上级部署形式大于内容、口号多于行动,动辄“迈上新台阶”“取得显著成效”,乍一听四平八稳、滴水不漏,但“台阶”新在何处、成效显著在哪里,并没有明确指向,也没有实质内容,对工作更是缺乏约束推动作用。在这方面,前期召开的烟台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给我们做出了样子,会议明确到2023年,各区市和国家级园区地区生产总值过2000亿的1个、过1000亿的2个、过500亿的6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过100亿的3个、过50亿的3个、过30亿的5个;各区市重点培育的主导产业也都有具体安排,做到了可量化、可约束、可检验。其他各项工作也要坚持求真务实,工作谁来干、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不能事情还没干,先想着给自己留余地和退路。要深入推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整治,持续纠治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搞形式走过场等作风顽疾,以工作实绩论英雄、以本质产出评高低,用发展质效检验干部执行力的真正成色。
三是“少说以前怎么干,多说现在应该怎么干”。抓执行应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更进一步,而不是踩在前人的脚印里停滞不前。烟台的干部队伍历来有敢想敢干、敢闯敢试的优良传统,当年县域经济发展的“胶东模式”、住房制度改革的“烟台方案”等,都在全国领风气之先,为烟台发展注入了蓬勃活力。当前,省委对烟台提出了“打头阵、当先锋、上层次”的要求,区域竞争、城市竞争日趋激烈,烟台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环境条件都在发生变化,抓执行不能照抄照搬原有的经验做法,更不能不推不动、推一推动一动。实际上,越到落实环节、越在执行一线,创新点就越多,上级把的是大方向,不可能什么事都手把手地教。要创造性地抓执行,打破惯性思维、跳出条条框框,坚决革除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套路,敢于破旧立新、先行先试,持续巩固拓展烟台发展优势。要坚持“三个区分开来”,进一步做实精准问责、容错纠错、澄清正名和打击诬告陷害等工作,最大限度地保护干部改革创新的热情,不断开创烟台市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刘海玲)喜欢吃无花果的市民发现,今年的无花果比去年贵出一大截,去年每斤5元的无花果,今年要卖上8元;去年...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