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G全媒体记者 刘洁
通讯员 王聪 刘镇秀 路鹏 赵爱华 摄影报道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自诞生之初就带有“创新”属性的自贸区烟台片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由“开放引领”向“创新开放引领”全面迈进,一批重大科技载体崛起成峰,高端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国”“省”字号新兴科技研发机构作用日益凸显,创新成果层出不穷……
一系列瞄准“创新”的大思路、大规划、大手笔,全面布局、精准落子,积蓄起自贸烟台高质量发展的最坚实底气和支撑。
一流载体相会八角湾
城市向西,八角湾畔成为创新发展重要策源地。
7月20日,八角湾中央创新区“一号工程”——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开工建设。“我们将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瞄准基础科学前沿,着力解决高端装备材料和制造关键技术,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科研平台。”运营负责人说,目前实验室已开展生物医用材料等20多项研发。
相隔不远的烟台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院现已组建电子政务建模仿真等国家级平台、2个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与本地校企共建11个联合实验室,带动企业投入6000余万元。
“烟台自贸片区要实现创新发展,关键是要让创新项目有落地生根的载体,让创新资本有精准滴灌的土壤。”烟台开发区经发科创局副局长赵玲说,“这比拼的是视野与智慧,考验的是追求和韧劲。”
聚焦建设烟台“科技创新中心”和区域科创高地,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自贸区系统谋划八角湾中央创新区和八角湾海洋经济创新区,规划建设环磁山科技走廊和环东岛国际科教走廊,构筑起“两区”“两廊”两大科技载体,按照“整体联动、错位发展”创新路径,协同打造高水平产城融合区、高端化创新产业区、高品质国际合作区。
顶层设计,顶格推进。两年深耕,从八角湾畔到毓秀磁山,科技高地加速崛起:
在八角湾中央创新区,已吸引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华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14个高能级科创平台,总投资72亿元;中科院烟台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等20个项目入驻八角湾海洋经济创新区。
在环磁山国际科研走廊,布局万华化学全球创新中心、现代汽车(中国)研发中心、张裕国家级葡萄酒研发中心三大总部基地,6个科技孵化器、5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80多个市级以上科研平台密集廊带;环东岛国际科教走廊已落户烟台大学科教园区、山东建筑大学烟台产学研基地等院校10余个,八角湾“大学城”呼之欲出。
激活发展第一动力
今年,可谓荣昌生物的“高光之年”——3月,荣昌全球首创双标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生物新药“泰它西普”获批上市;6月,全国首个自主研发抗体偶联(ADC)生物新药“爱地希”首发上市。
新药研发是全球公认的高风险、高难度领域,为什么荣昌生物能够“高频高产”?
“因为我的科研我做主。”荣昌生物首席执行官兼科学官房健民说,在荣昌生物医药园闭合生态圈,从药品临床研究到新药筛选,都可以一站式解决。“同时,受益烟台自贸片区药品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解绑’,极大加快了新药研制和上市速度。”
台芯电子科技的发展也极具代表性。经过2年精心培育,台芯电子科技不仅实现了从“1”到“10”的突破,也由“小”变“壮”。其自主研发的IGBT芯片双面散热技术填补国内空白,现以台芯电子为“链长”,已吸引多家上下游企业初步形成大功率半导体链式集群。
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创新不断出彩背后,是烟台自贸片区集合一切要素资源,集成锻造创新“点火系”的全力奔跑。自贸烟台打造大实验室、关键共性、国际科创等“六大体系”科创平台,与“两区”“两廊”构建形成“2+2+6”递进式创新体系,精准配置“政产学研金服用”等科技要素,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力。
“科技创新在哪里兴起,发展动力就在哪里迸发。”赵玲感叹,激活创新第一动力,就能释放出无限发展潜力。
“创新药”“中国芯”“芳纶纸”“超导体”“大海工”……在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自贸烟台早已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标签”,万华MDI等11个科技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211项技术成果国际首创或国际领先。目前,烟台自贸片区拥有高端研发机构达到34个,市级以上研发平台286个,高新技术企业27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7家、制造业单项冠军4家,省级极点先锋型企业109家。
汇聚高端创新力量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在烟台自贸片区,围绕产业链构建的人才链、创新链、价值链环环相扣、共生共长。
去年8月,烟台自贸片区上海科创离岸双向孵化基地开启“双城互动、双向融合”创孵模式。一年时间,已有8个项目入驻孵化,9个储备项目待审入场,6个项目落户烟台片区。“借助烟—沪双创孵化基地,我们的研究成果可以迅速推广。”率先入驻基地的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旭东说。
以跨界思维海纳百川,烟台自贸片区先后设立中加、中韩、中俄三大跨境离岸双向创新孵化基地,依托“创新飞地”模式,引进落地一批高层次创新团队,打造海外人才、知名服务机构等高端创新资源集聚地,在境外人才引进、创业孵化、运作机制等方面形成“烟台样本”。
人才是“金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需要适宜的气候和环境。
优化人才生态,以一流环境引才留才用才,烟台自贸片区在全省率先成立国际人才集团,启动“人才业达”云服务系统,推出人才“十全”服务品牌,迭代升级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政策,在人才引进、激励评价、优化服务等方面不断创新突破。今年4月,在烟台市率先实施高端人才车辆配租政策,首批为20名区级以上人才配置车辆。
放大平台聚才“磁力场”,高标准建设国际科创合作中心等高端科研平台,通过“引进一个人才、集聚一个团队、培育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实现“既在这里生产,又在这里创新”。
构建多元化科技投融资机制,累计设立金融机构127家,基金201只、总规模1448亿元,创新金融“人才贷”“成果贷”“科信贷”“信保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累计帮助企业融资27.5亿元。落户全国首家自贸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立化工新材料等3个领域知识产权快速确权、维权绿色通道。通过知识产权作价入股,引入夏普超高清产业研究院,全球首发120英寸8K超高清电视……
截至目前,烟台自贸片区人才总量突破19.5万,累计引进培育“诺贝尔奖”获得者1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00多人,高层次人才达到2万人。烟台开发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说:“2021年,力争新增各类人才8300人,引进培育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40人,加速形成产业升级与人才集聚‘双螺旋’上升效应,让人才有更多创业机会、更大干事舞台、更广发展空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芝罘融媒记者云全晓娜李淼通讯员美静刘红俊霞摄影报道)近期,我区多个社区结合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纷纷开展“清洁家...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