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一名圆脸、大眼睛的学警从一位即将退休的老民警手中接过了两本厚厚的笔记,那双扑闪扑闪的大眼睛里满是稚气和懵懂。从那时开始,李津锐正式成为了烟台市公安局芝罘分局兴隆街派出所的一名社区民警。14年过去了,李津锐已然从少不知事的“小白”一跃成为人人称赞的社区“大咖”。满载荣誉的同时,李津锐也收获了群众口中的好口碑。11月5日,YMG全媒体记者走进兴隆街派出所采访辖区居民最爱的“小棉袄”。
“小白”初入兴隆社区
“纠纷调处”犹如新生
“我们宿舍一共6个人,只有我从事社区工作。”李津锐毕业于山东警察学院2004级刑事侦查专业。令人意外的是,李津锐在警校毕业后从事社区民警的工作。
李津锐在外地实习期间和前辈们一起办案,曾经直接或间接地和群众打过交道。李津锐心中对于群众的基本印象是“不太好接触”。他不知道应该如何与群众进行有效地沟通。实习期结束后不久,李津锐面临着毕业后何去何从的问题。2007年12月,李津锐在通过入职考试后被分配到烟台市公安局芝罘分局兴隆街派出所,接替一位即将退休的老民警,成为了兴隆街社区一名新“片警”。
“刚开始,那位即将退休的老民警带我整日到辖区里“溜大街”,边走边介绍社区治安特点,最后又交给了我两本笔记本……挺巧的,那位老民警也姓李”。回到家中,看到笔记本上满满的“家长理短”,李津锐懵住了,真不知该如何入手社区工作,当夜他失眠了。就这样,“老李”退休,“小李”上岗,李津锐踏上了多姿多彩的社区民警之路。
“语言是警民之间的桥梁,在与群众交流沟通中,要善于倾听,熟悉群众习惯和群众语言,不能以‘发令者、管理者’自居”。2008年年初,一起邻里纠纷让李津锐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家住兴隆社区的王老太到派出所报案,声称邻居李大爷总是用手戳她家大门上的防盗网,要求民警上门帮助她解决问题。“明明是你恶人先告状!”“就是你戳的!”李津锐信心满满地赶到现场后,却在两位老人中气十足的争吵声中傻了眼。一上来,李津锐就拿出了在课本里学到的那一套理论,直接引用法律条款和公序良俗来劝导矛盾双方。没想到,两位老人在听过李津锐讲的一堆“大道理”之后,反而更加生气,甚至将矛头直接对准了李津锐。“你算什么警察?”“有你这么做调解工作的吗?”“你到底会不会工作?”一通质问直接将李津锐“砸”懵。幸亏所领导发现后上前进行调处,帮他解了围。事后,李津锐多次反思自已当时交流沟通和调处纠纷的方式方法,暗暗下定决心做好社区工作。
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
小小联系卡融化民心
经历过一次工作上的“教育”之后,李津锐并没有气馁,反而拿出了“迎难而上、求学好问”的精神去不断地学习。每当空闲之时,或参加分局各种会议时,他总是瞅准机会向一些优秀社区民警和典型模范请教如何做好基层工作。不仅如此,李津锐还在工作之余阅读一本名为《社区民警是怎样炼成的》的书。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之后,李津锐总结出了关键的一点:社区民警工作最重要的是深入辖区搞好调查,掌握辖区治安状况第一手资料,对辖区治安要素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2009年芝罘分局开展“大走访”活动,要求全局民警下基层,挨家挨户地走访群众,征求对公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有效拉近民警与百姓之间的距离。当时,兴隆社区共有2400多户居民。一年之内,李津锐进行了三次社区走访,每一次走访都使警民之间的关系“更上一层楼”。
第一次走访的时候,李津锐吃惊地发现很多居民并不认识他,很多人甚至对这个年轻“片警”的工作能力产生了怀疑。为了更好地了解每户居民的具体情况,李津锐在此期间着手建立“兴隆社区居民台账”,台账中记录着每户居民的联系电话和简要的家庭情况。在完成第一次走访的几个月后,李津锐又开始了第二次社区走访。与第一次走访不同的是,这次他不再是“两手空空”地登门,而是带着自制的“警民联系卡”和“防盗、防骗手册”开展治安防范宣传。“警民联系卡”上有李津锐的联系方式,方便群众有急事可以随时联系到他;“防盗、防骗手册”则写明了如何防范和破解当时最常见的盗窃、诈骗方法。这两件饱含心意的“小礼物”受到了社区居民的广泛好评。在全年入户走访期间,李津锐平均每天要走上万步,甚至为了更好地开展治安防范宣传,他和居民沟通交流时嗓子都哑了。但他却感到十分开心,因为收获满满。一年之间,李津锐不仅完成了基础台账的建立,熟悉了社区的大事小情,而且让兴隆社区的全部居民都认识了他,更认可了这位年青“片警”的社区工作。
为民服务绝不敷衍
从“小白”升级到“小棉袄”
社区工作就是要广泛联系群众,从思想上感情上与群众缩短距离,李津锐善于宣传调动群众参与社区治安管理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社区文明和谐;李津锐通过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等各种途径与辖区居民打成一片,堪称“花式”混熟大法。在2020年之前,兴隆社区每年都会举办治安防范宣传讲座、邻居节和消夏晚会等活动。李津锐为了给社区居民留下深刻的印象,主动请缨做各类活动的主持人,并以风趣幽默的主持风格赢得了社区中老年人的“芳心”,很多年长的居民亲切地喊李津锐为“小李”。除此之外,李津锐还开设了“小警察李Sir”的微博号和“大庙青年”的微信公众号,结合时下流行性的热点话题,开展普法宣传和社区基层基础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津锐的社区工作能力在日积月累的努力中得到了显著提升,辖区居民大事小事都爱找他帮忙解决。2017年,位于面市街一栋居民楼的楼长急匆匆地跑到派出所告诉李津锐,他们那栋楼的下水管道堵了,开始只是一楼堵,后来情况持续恶化,二楼和三楼也堵了。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整栋楼都会发生堵塞。楼长希望李津锐召集居民一起开个“警民座谈会”,商量一下该如何解决问题。通过会议商谈后,全楼居民一致同意集体出资更换管道。可施工那天却出现了情况,工人表示更换的管道位于该楼某户居民的小棚中,需要砸开小棚的地面。这户居民立马不同意施工,认为会损害其它管道。万般无奈之下,楼长只得又找来了李津锐。李津锐便专程上门去做这户居民的工作,前前后后一共跑了5次,又与施工单位多次商谈可行施工方案,从各种角度打消了居民的疑虑。“我相信小李,否则是不会答应的。”最终这户居民松了口。施工那天,李津锐又专门到现场帮助居民搬东西和监工,确保其它管道不被损毁。
社区无小事,事事要关心。李津锐已然是兴隆社区全体居民心中的“小棉袄”。采访当日,李津锐从早晨8点就开始了忙碌的一天:他先是给辖区重点单位进行反恐和消防培训。培训结束后,他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兴隆社区“九小场所”安全生产巡检工作。至中午11点,李津锐又匆匆去药店买药,送给辖区内的结对帮扶对象——两名90岁高龄的老人。一进门,老人连忙拉住李津锐的手,小李长、小李短说个不停,简直是比亲人都亲。“因他们唯一的孩子得了重病,平常老两口晚上无人照顾,他们说只能依靠我,拿我就当儿子一样亲。”平日里李津锐不仅帮助这对老人买药,逢年过节也会往老两口家里送米送面。路边的居民告诉记者,社区内的每户居民都有李津锐的微信和电话号码,这名社区民警是好样的……。
凛冽的寒风吹落梧桐树上幸存的秋叶,路边的行人也早已换上了御寒的冬装。“老百姓真的很可爱。”看着大庙广场周边的人来人往,李津锐的眼中透着温暖的光芒。
YMG全媒体记者 全百惠 吕金滙 通讯员 芝公宣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11月10日下午,烟台公交集团举行冬季工作部署会议,部署今年冬运工作。2021年冬运工作将于11月15日开始,至2022年3月15...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