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烟台11月15日讯(记者李楠楠)让非遗引领新青年,让青年匠造新非遗!近日,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非遗艺术博物馆揭牌开馆。作为目前同类院校中鲜有的非遗艺术博物馆,定位于“传承,体验,课程,交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集非遗名品展示、收藏、研究、传承、文创以及手造互动、宣传教育、创新研发、产教融合于一体。
上午10点,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举行“非遗艺术博物馆”开馆暨“非遗艺术兼职教授”聘任仪式。现场,参会领导和嘉宾共同为博物馆揭牌。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王德清为相关非遗传承人和非遗研究专家学者颁发“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非遗艺术兼职教授”聘书。
金色的掐丝流畅如水,红色的颜料鲜艳欲滴,圆滚滚、憨态可掬的金鱼灵动调皮,下一步仿佛要从木板上跳到你怀里;一元硬币大小的枣饽饽拼成福字,让人感叹制作者的巧手;面塑小人栩栩如生,眉目生动,神态各异;雕刻让本身有些普通的葫芦绽放光彩……非遗艺术博物馆中,非遗传承人及同学们的作品引得来访的领导、师生纷纷竖起大拇指点赞。“非遗艺术博物馆让我们在校园里近距离享受到了浓缩的艺术‘大餐’。”现场一名参观的同学说。
据介绍,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非遗艺术博物馆,是目前同类院校中鲜有的非遗艺术博物馆。
该馆定位是“传承,体验,课程,交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集非遗名品展示、收藏、研究、传承、文创以及手造互动、宣传教育、创新研发、产教融合于一体。
全馆占地约400余平方米,由历史文化展区、手造体验展示区、培训授课区、沙龙交流区等组成,主要展示推介烟台非遗项目传承人,陈列百余件展品。这其中,既有出自10余位非遗大师、非遗传承人之手的精品之作,包括以八仙文化、福山大面、渔灯节等胶东文化题材创作的剪纸、彩塑、面塑、雕刻、版画、汉服、葫芦、掐丝、礼仪等。馆藏作品中也有多家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收藏爱好者的珍藏品,涉及金石篆刻、胶东面塑、烟台剪纸等10余个列入世界级、国家级、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
与传统博物馆相比,该非遗艺术博物馆改变了“静态”展现的服务模式,创造性地融入非遗传承人手创绝活展示、现场教授和非遗爱好青年学子现场体验等内容,实现“动态”为主、动静互补的全新样式,成为了集“展、游、赏、娱、学”于一体的非遗文化产业综合体验空间,为非遗活态传承与发展营造了良好传播空间。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王瑶摄影报道)“以前我们生病要到几十公里以外的医院就诊,现在好了,在云医疗户外劳动者驿站里体检问诊...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