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 邹春霞 通讯员 乔凯)“信用修复以后,我们公司就能拥有资格,开手脚去参与项目招投标,不用担心因为处罚信息公示问题而失去竞标机会。”烟台富帝塑胶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彭湘玉说。
2021年7月12日,该公司因存在未按照规定经专门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相应资格上岗作业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被区应急管理局处以罚款人民币5000元整的行政处罚,下达处罚决定后,相关信息在“信用中国”网站进行了公示。公示期间,企业在招投标工作中多次受影响无法参与竞标,眼看订单接二连三丢掉,企业心急如焚。10月12日,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联系到区应急管理局,恳请协助企业尽快修复信用信息。
为帮助企业处理处罚信息信用修复工作,法规和调查统计科工作人员指导企业准备材料、帮助上传信材料后,又立即区发改部门协调沟通,尽力减少信用修复网站审批时限。仅仅5日,就完成了信用修复工作,比法定审批时限整整提前了一倍时间。
富帝塑胶只是众多被处罚过的企业成功完成信用修复的案例中的一个。自今年以来,区应急局先后帮助烟台五环加油站、烟台兴昊山水水泥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完成了信用修复工作,给予企业重回发展“快车道”的机会,让其能够“轻装上阵”开展正常经营活动。
务实精神让失信企业“涸鱼得水”,柔性修复让监管工作刚柔相济。采访中,区应急局法规和调查统计科科长袁恩亭表示,安全生产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工作作为企业主体的自我纠错机制,其目的,不在于简单惩戒犯错者,而是帮助更多人明确信用的价值与边界,进而推动建设更加诚信、更加公平的社会。
“不仅仅是为失信行为‘打补丁’,也有助于提升政府公信力,优化营商环境,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该负责人表示,积极探寻各方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从而将被处罚企业的生产经营影响降到最低,摆脱刚性执法中“断后路”的桎梏,转而开辟为被处罚对象“谋出路”的全新轨道,安全生产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机制的建立,必将为我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新闻推荐
婴里冬景天,地里的农活忙完了,闲不住的农家便进入到编筐编篓的时节。胶东一带,筐篓的编织材料多为柳条、荆条、蜡条和绵槐条...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