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实训教室上课
学生在实训教室上课
学校承办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YMG全媒体记者 王修齐 通讯员 孙梦佳 摄影 卜祥剑
从“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到“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再到“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在烟台,能将这三块“国字招牌”同时包揽的学校,唯有烟台职业学院。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为中心,聚焦高质量发展,积极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和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办学实力始终走在全国全省高职教育前列。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黄炎培优秀学校奖”及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教学资源50强”和“国际影响力50强”等称号。
眼下,学校正从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搭建技术技能积累与社会服务平台、建设“两双”教学团队等五个方面,将职业教育深耕在产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厚土上,在实现“省内领先、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发展目标的征途上铿锵迈进,为引领烟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交上一份惊艳的“成绩单”。
学赛融合,探索高素质人才培养路径
随着内部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专业建设品牌的日益凸显,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形成了颇具烟职特色的办学优势。“学赛融合、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便是其中备受关注的一大特色。
时间,回到今年7月。2021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电子产品设计及制作”赛项在烟台职业学院举行。学校电气与电子工程系三名参赛选手脱颖而出,获得了国赛第一名的好成绩。至此,烟台职业学院在国赛中累计获得66个奖项,省赛获得183个奖项,获奖名次和数量均居全国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揽金大户”。
优异的大赛成绩单背后,是学校“以赛促教”,让“每一个学生受益于大赛”的教育教学理念创新。学校充分发挥技能大赛对教学改革的引领作用,构建并实施了“四梯次全覆盖”技能大赛体系,将系、校、省、国家竞赛四个梯次依次推进,以常态化的“系赛”、“校赛”为抓手,覆盖所有系部、所有专业、所有学生和教师。经过10年的实践探索,“四梯次全覆盖”技能体系在省内、国内职业院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技能大赛也一度成为吸引考生报考的“金名片”。一场场高水平大赛不仅是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更成了企业“猎才”的渠道。在大赛现场,不少学生更是直接被企业当场预定。“学赛融合”这一独到的教学模式,让学校实现了大赛成绩和人才培养的“双丰收”。
学校教务处副处长王友云受访时表示,学赛融合带来的收获是多方面的,既加深了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又通过研究赛项设置、竞赛规程,促进学校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的构建有了更深认识。更重要的是锻炼了教师队伍,首席技师、青年技能名师、技术能手、名师工作室、技术技艺传承平台……一批批名师成长起来,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杰出技能人才,为卓越技师培养打下了坚实基础。
与之同频共振的“课证岗教管赛”六位一体融合平台,也成为专业建设、校企合作、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摇篮。该平台将大赛内容和标准融入课程教学,目前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的50多个系统技能大赛已经吸引了90%以上的学生参与其中,工匠精神在高规格大赛中深入人心。
校企合作,专业群建在“产业链”上
万华化学、一汽大众、上汽通用、谷歌、东岳汽车……翻开烟台职业学院的“朋友圈”,很多知名大企业都赫然在列。不断走向纵深的校企合作,成为学校的另一张“王牌”。
让我们把镜头定格在学校的“万华学院”。学校与万华集团共同签署合作协议,搭建起集专业教学、技能实训、优质就业为一体的人才培养平台。以成立“万华卓越员工培训基地”为目标,举办“万华定向班”,成立由校企双方人员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同授课,共建实训基地。定向班学生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和未来岗位主管参与面试,学校、企业和学生签订三方协议,完成学业、考核合格即可直接录用上岗,年薪不低于10万元,真正实现了企业全程深度参与人才培养。
不仅是“万华班”。学校探索并实施“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点线面扇形辐射”的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性形成了“区域融合”的办学体制机制。近年来,先后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共建了“西门子-烟台职业学院智能制造先进技术联合示范实训中心”,与腾讯烟台新工科研究院签约,与京东物流合作建设京东物流产业学院、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蓝天钛金科技有限公司共建钛金科技学院……越来越多的知名大企业将“人才战备”放在了烟台职业学院。“目前,学校承担了1个国家级、4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22个专业承担了12项国家‘1+X’证书试点,一批高质量的合作项目融入教育教学,学校探索实施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两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王友云介绍说。
校企合作走向纵深的一大具体体现,是学校专业群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学校在一份《专业建设三年(2019-2021年)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建设与区域经济高度融合的专业体系。
以此为引领,学校近年来加强重点专业、示范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增设了新能源汽车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等专业,形成了以智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服务方向、涵盖烟台市主要产业和产品集群、教学资源聚集度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的九大专业群体系,涵盖学校58个专业,真正将专业群建在了“产业链”上,学校19个专业入选国家重点建设专业,24个专业入选省级品牌专业、示范专业和特色专业。
向新!领军!高水平名师扎堆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全国优秀教师”刘彩凤、“齐鲁首席技师”栾琪文、“山东省教学名师”王枚、“山东省青年技能名师”宫晓峰……群星辉映的“名师群”,是烟台职业学院“硬核”实力的又一彰显。
一组数字足以佐证:学校889名专任教师中,教授70人,副教授252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604人,“双师素质”教师达到678人。拥有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个、全国青年岗位能手1人、山东省教学团队10个、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9人、山东省青年技能名师4人、山东省技术能手2人、齐鲁首席技师1人等。
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共引进博士40人,实施“博士领衔科研团队工程”,形成科研攻关群体,成立了目标检测研发、先进制造等11个博士科研团队。
为搭建名师名匠平台,形成人才高峰,学校实施了名师名匠带动工程,立项成立4个省级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结合。同时实施青年技能名师培育计划,建立起分层次、多形式教师培训体系,引领教师主动学习,使得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显著提升。
教师对于自身素养提升的“孜孜以求”,造就了学校“重量级”精品课程。据介绍,由王枚名师工作室成员组成的软件技术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工作室的《移动APP开发技术》课程今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信息技术专业群被评为省级品牌专业群,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穆国岩名师工作室的《模具零件数控加工》课程今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工作室成员陈广娟今年也被评为了山东省教学名师……
不断提升的综合办学实力,让学校成为学生“高进优出”的典范。2021年,烟台职业学院招生再创佳绩,共录取5795名新生,录取人数创历史新高,有310名考生成绩超过了本科分数线。从就业率看,学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8%以上,多年位列省内150所院校的前五位。今年4月份,省委、省政府授予烟台职业学院招生与就业处“山东省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纪殿国)昨日是“大雪”节气第一天。全市以北风为主。市区最高气温8℃。全市最低气温-4℃,最高气温9℃...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