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打通了,树栽上了,百姓腰包鼓起来,思想也进步了……在蓬莱市大辛店镇谭家沟村村民迟元国眼中,今年春节,村里百姓脸上的笑容格外灿烂,他们再也不用为外出走亲访友发愁了。
2月8日是农历大年初六,记者驱车来到谭家沟村。谭家沟村坐落于蓬莱市雨山的半山腰上,以前被百姓称为“毛驴村”,村里路窄、坡陡,四处高低不平,虽然比不上泰山十八盘、山路十八弯,但大型机械进了村,想调个头都困难,往地里运肥料,从地里收庄稼,进进出出都主要靠牲口,“毛驴村”是老百姓最形象不过的说法。
“变化是从蓬莱市林业局的工作人员到来开始的。”迟元国告诉记者,林业局的同志带着测绘仪器,这里量量,那里测测,还跟不少村民聊天,询问村里的事情。随后,大型机械开进了村,先修路,后栽树,遇山劈道,逢弯取直,修起了3公里多的进山路,并将上千亩的一片荒坡收拾得整整齐齐,栽植了成片的黑松。
出村路修好了,百姓乐坏了。村里不少人买了手扶拖拉机和三轮摩托车,从山上往下运苹果,再也不用推着小铁车一筐一筐地往家运了。让迟元国欣慰和高兴的还不止这些,自从路打通之后,百姓的思维也改变了,苹果树更换了新品种,樱桃栽培用上了新技术,核桃、板栗等经济苗木,也一天天多了起来。“山上绿树环绕,山间杂果缠腰”,老百姓也能有板有眼地说出一些专业新名词了……
路修好了,树栽上了,以前别人眼里的穷山沟悄然变成了如今的聚宝山。“村里家家都有果园,这几年果品行情好,百姓的腰包都鼓起来了,现在路也修好了,俺村买小汽车的越来越多了,到现在得有二三十辆吧,农用车几乎家家都有,当年的‘毛驴村\’,变成‘汽车村\’了。”迟元国高兴地说。
YMG记者刘新国通讯员绍贤世波浦涵
新闻推荐
催生口味“国际化”换来市场“话语权”, 蓬莱食品摆上40国餐桌
本报3月3日讯(通讯员张绍贤浦涵王天浩YMG记者刘新国)鲜活的海产品和鸡肉、新鲜的苹果和黄金梨……春节刚过,经检测合格的“蓬莱造”食品农产品分批次从港口启航,...
蓬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蓬莱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