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G记者夏红尧通讯员张绍贤赵爱业李世波摄影报道
5月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将蓬莱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蓬莱成为烟台市第一个、山东省第八个进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行列的城市。荣誉是对蓬莱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高度认可。
千年蓬莱,历史文化积淀厚重。面对激烈的城市竞争,如何让蓬莱这座古城实现可持续发展,考量着当代人的智慧。蓬莱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经济文化强市”目标,以文化为仙境铸“魂”,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通过加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根脉,让千年古城涌动出持久生命力和竞争力。
午后的细雨如同断了帘的珠子,噼里啪啦下个不停。古城蓬莱的大街小巷,因这场久违的喜雨,愈显返璞归真的古香古色。
远远眺望蓬莱阁,在葱郁树木的映衬下,历久弥新。5月10日,专程从台湾桃园县赶到蓬莱阁的游客叶俊良先生使劲地摁着相机快门,全然不顾雨水打湿全身。
“蓬莱太美了,蓬莱古城保护得太好了!”叶俊良一边为同团的20多名台湾同胞留影,一边竖起大拇指叫好。除了蓬莱阁下“八仙过海”的美丽传说,吸引叶俊良等人不远千里从台湾赶到蓬莱的,还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金字招牌。
2011年5月1日,国务院下发国函【2011】49号文,正式批复同意将蓬莱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由此,蓬莱成为烟台市第一个、山东省第八个进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行列的城市。
“这是蓬莱这个千年古城的新名片!”蓬莱市委书记张代令如是说。
2114岁的不老古城
经久不息的八仙过海传说,屹立丹崖仙境的中国四大名楼之一———蓬莱阁,以及海市蜃楼奇观,让蓬莱这个地处山东半岛最北端的县级小城扬名于世。
关于蓬莱的历史,则鲜为人知。袁晓春,蓬莱市登州博物馆馆长,先后筹建登州古船博物馆、中国船舶发展陈列馆、登州博物馆、戚继光故里。在当地,袁被称为“蓬莱历史通”。
“蓬莱历史久远,是人类文明起源较早、历史积淀深厚、传统文化多元、地方特色鲜明的地区。”历数着馆藏的众多国家级文物,袁晓春给每个来参观的游客讲述着蓬莱的历史和文化。
“蓬莱的人类文明史可以追溯到1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袁晓春说,在当地村里集镇的石门口村,考古人员采集到了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人类股骨、幼鹿牙床化石等文物。另外,已经发现的紫荆山遗址、刘家沟遗址、南王绪遗址、湾子口董家遗址、营子里遗址、范家遗址、古城李家遗址等众多新石器时代文化和生活遗迹,也考证为5000多年前的蓬莱先民所留。
袁晓春说,蓬莱作为城市的名字,缘于汉武帝。公元前104年,汉武帝第五次东巡,寻蓬莱山而不遇,命人在海边筑起一座城池,起名蓬莱。
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昔汉武帝于此望蓬莱山,因筑城,以蓬莱名之”。
一生沉浸在蓬莱历史中的袁晓春颇为自豪。他说,据此推算,蓬莱作为一座城市,迄今已有2114年的历史。
目前,蓬莱市拥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组3处,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烟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另有蓬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6处,不可移动文物及保存较好的优秀历史建筑70处。
出土文物方面,有汉鹿碑等国家一级文物7件,国家二级文物14件,国家三级文物45件,未定级文物300余件。
典藏古籍方面,蓬莱本地古籍主要为历代方志,有明代泰昌《登州府志》、清代顺治《登州府志》、乾隆《续登州府志》、光绪《增修登州府志》4部,以及清康熙《蓬莱县志》、道光《重修蓬莱县志》、光绪《蓬莱县续志》3部。现存古籍主要珍藏于慕湘藏书楼,馆藏古籍16603册,其中善本467部,倪士毅辑释《大学》、《中庸》两部元代刻本古籍2008年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古树名木方面,现存古树名木144棵,其中国家一级古树27棵,二级古树20棵,三级古树97棵。
蓬莱悠久历史,可见一斑。
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不光要求这个城市的历史久远,一个重要指标是要这个城市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和唯一性。
说起蓬莱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蓬莱市住房和规划建设管理局副局长钟建良脱口而出———
蓬莱是中国古代北方海上交通与对外交流的重要港口城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蓬莱是“海王之国”齐国的出海口。秦汉时期,蓬莱港作为中国的始发港,同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若干古国已有交往。隋唐时期,成为联结中国与朝鲜、日本“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和终点港,与泉州、扬州和明州并称为中国四大港,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之一。
现存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蓬莱水城、蓬莱市级文保单位登州圣会堂、安香寺、“登州海道”古文化遗址、高丽古船以及大量的出土文物均佐证了蓬莱是中国古代北方海上交通与对外交流的重要港口城市。
蓬莱背山面海,地势险要,自古就有“京津门户”、“渤海锁钥”之称,从汉征朝鲜、唐伐高丽到宋明海上
防御体系的建立,蓬莱素为海上用兵战略要地,特别是宋代刀鱼寨和明代备倭城的修建,使蓬莱成为中国最早的水军基地和最大的海上古军事要塞。
“知道蓬莱阁的人不少,但知道蓬莱水城的人却很少。”钟建良说,蓬莱水城是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军港,自古就是我国重要的海防要塞和海运枢纽,在全国具有唯一性。1984年水城清淤时出土的元代海军战船,是国内迄今发现的第一例古战船实物。
至今仍令蓬莱人骄傲和自豪的是,无论是宫廷时代的皇家园林建设,还是如今随处可见的庭园设计,普遍用“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而这一创作原型就来源于蓬莱。
在申报国家历史名城的陈述中,蓬莱方面认为,这里是中国东方神话传说的策源地。蓬莱神话源于“三神山”,而“三神山”则源于海市蜃楼。蓬莱作为神山的名字,始于战国时期,齐国方士根据蓬莱海域时常出现海市蜃楼奇观,演绎出“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的传说,吸引了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直至后来的秦始皇和汉武帝纷纷来此寻神山、求仙药。
蓬莱是中国沿海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城市之一。自唐至民初的1200多年中,蓬莱一直是登州(府)治所所在地,是古代胶东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具有浓厚的神仙文化、海洋文化、精武文化和州府文化,地域特色鲜明,是中国的神话之都、古港之城、州府之城。
徜徉于蓬莱这个不大的古城,目之所及和垂手触摸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蕴含着自己的历史故事。
如此庞大而细腻的保护该如何着手?如此多的历史遗留是否需要完整保留?仙境古城应否进行大规模改造以增添现代化的气息?还有,首要的是保存现状还是立足开发增加城市GDP?……
蓬莱古城将如何发展,考量着当代人的智慧。蓬莱市委书记张代令说:“历史给予蓬莱这座城市的太多太美,蓬莱这座‘博物馆\’太大太深,蓬莱这部‘历史书\’太厚太长。这些是蓬莱文化的根脉所在。保护古城,是当代蓬莱人的历史责任。”
2005年10月,蓬莱市委十一届五次全委会议正式确立了“文化立市”发展战略,将历史名城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市重点工程。
保护古城的“战役”正式打响,古城开始了回归。蓬莱市住房和规划建设管理局局长王志臣说,蓬莱的古城保护规划主要措施是:围绕登州古城“一府三城”、“山、海、城、阁”交相呼应的古城格局,实施“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
蓬莱舍得在规划上花钱,累计投入近400万元,邀请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华文化遗产研究院等知名院校机构,制订了《蓬莱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蓬莱水城及蓬莱阁保护规划》等7个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关的规划。确立了以登州府城、蓬莱水城、蓬莱阁、田横山等周边5.06平方公里的历史城区保护范围,并确定了5.2公顷戚继光故里历史文化街区、2.5公顷西关历史文化街区和1.9公顷万寿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
在文物保护上,蓬莱累计投资10多亿元用于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修缮以及环境整治。其中,投资5.5亿元,完成水城保护利用工程;投资1.02亿元,完成戚继光故里修复工程,修复了戚府、磨盘街等历史古迹;投资1500多万元,维修保护振扬门城楼、戚继光牌坊石构件、蓬莱阁古建筑群等古迹。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蓬莱在城区设计上,按照“尊重历史、突出文化、体现生态”的建设
思路,逐步恢复古城原貌,对城区建筑高
度、造型、层次、色彩等严格控制,保
持整个古城风貌统一。蓬莱阁东侧的海滨,曾经引来数十家开发商,想以亩均地价200多万元以上购置开发房地产,但都被蓬莱市决策者婉拒。对此,张代令解释说:“蓬莱海边历史文化古迹众多,若图一时之利,任由开发,势必破坏历史文化原始形态,丧失的是永久财富。”
正是古城的回归,让蓬莱市景点旅游面积扩展到30多平方公里,年接待游客435万人次,门票收入突破3亿元,旅游综合收入41亿元。
越来越有味道的蓬莱古城,令人流连忘返。王志臣告诉记者,前来蓬莱考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国内知名专家们,在实地游逛了至今保存完好的西关和万寿两个历史文化街区后,面对着那些清末小四合院里的花花草草
和历史风貌,喜欢得不得了,拉着当地居民的手说,真想也做一
个蓬莱人。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姜晓通讯员张绍贤高林)为将家电下乡政策全面高效地落到实处,防止家电下乡骗补行为发生,昨日记者了解到,蓬莱市采取多项措施对家电下乡进行有效监管...
蓬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蓬莱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