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张绍贤YMG记者刘新国
走进蓬莱东南部的大辛店镇木兰沟村,恍如时空穿梭,有种令人刮目相看的感觉。
村口那个垃圾沟,变成了一个溪水潺潺的小池塘———“兰溪”,亭台柳姿相映水中。再往里走,过去“垃圾围村”的现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房前屋后的果树把村子掩映得葱郁悠然,白墙灰瓦的传统胶东民居随处可见……
“村里60多年没清理的垃圾清理了,全村正在谋划乡村旅游,这些变化,都是驻村干部带来的!”村民宁秀杰告诉记者,“老百姓看到了变化,尝到了甜头,都行动起来了,家家户户都在想着法子搞‘农家乐\’。”
此言不虚。昔日偏远僻静的木兰沟村,如今热闹异常,拉菲、登龙红、纳帕溪谷等知名葡萄酒庄遍布村子周围,一批批外地游客来此观酒堡、品美酒、吃农家饭,过足了乡村旅游的瘾。
在蓬莱,不只是木兰沟村。该市今年相继启动了“情系万家进基层”活动和“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万名干部进基层,驻村联户解难题,同时筛选确定首批24个“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斥资2亿元重点打造,并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奖励补助。
1.1万名机关干部沉到全市577个行政村,2亿元重点打造24个示范村……我们从中看到的是仙境干部浓浓的乡下“情结”。
从解决公共性问题中找抓手
题记:新时期新农村建设要有主抓手。抓手在哪里?就是干部要下沉到农村,“身入”农村,更要“心入”农村,和老百姓“认亲戚、交朋友”,办实事、解难题,解决农村长期存在的公共性问题,改善村容村貌,增加集体收入,以此来强化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力和影响力。
蓬莱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与城区建设的日新月异相比,农村的发展步子则显得有些慢了。
这并不是说蓬莱不重视新农村建设。来自该市新农办的数据显示,四年来先后投入4.2亿元用于“三农”建设,但平均到全市577个行政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则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送钱、送物、送慰问,通水、修路、绿化等活动的开展,虽然让新农村建设容易见成效,但每个村具体情况不同,一些农村亟需解决的公共性问题一直存在,类似的帮扶没有给该市农村带来根本性转变。
“当前一些农村集体经济弱化,导致没有能力进行公共事业建设,这是蓬莱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境,也是农村工作的一个努力方向和抓手。”蓬莱市委主要领导表示。为此,该市组织1.1万名机关干部进基层,驻村联户,从基础性工作抓起,从解决一些公共性问题着手,为群众办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
按照“市级领导全面带头、机关干部全面参与、村庄帮扶全面覆盖、承诺事项全面落实、干群关系全面深化、基层发展全面推进”的总体目标,蓬莱市要求24名市级领导带头到包帮村蹲点,每次不少于7天,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面对面解难题、谋发展。全市140个部门单位本着“党群部门包难村、经济部门包穷村、农科部门包专业村”原则,实施对口帮扶。全市万名机关干部每人结对帮扶一户群众。同时,该市还从市镇两级选派123名中层干部或后备干部,到相对薄弱的村担任“第一书记”,全程参与村庄建设。目前,蓬莱577个行政村实现驻村干部和包帮部门全覆盖。
干部进基层拉近了干群关系。5月13日母亲节这天,蓬莱市山上宋家村比过年都热闹,市委组织部和交通局的50多名机关干部带着自编自演的节目,和村民一起登台表演,歌声、掌声、欢笑声此起彼伏。(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王淑英梁新铭YMG记者高伟)记者昨天获悉,近日,蓬莱市港航管理局按照《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对辖区海上旅游市场进行了整顿...
蓬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蓬莱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