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有着一手绝活的“老烟台”,他们散居民间甘于寂寞。听他们口述烟台非遗项目,就如同坐上时光机,穿越到了几百、上千年前的烟台。
传承文化遗产、守护烟台历史。敬请关注,“十字街”周刊陆续推出的文化系列访谈类栏目《对话传人》———
YMG记者刘晋摄影报道
中国,瓷器的故乡,有着悠久的制瓷业的发展史和深厚博大的瓷文化,而锔瓷是伴随着中国瓷器的发展而诞生的,是中国瓷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世人所知的“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句歇后语,就出自锔瓷这一行当。
胶东锔瓷技艺,博采众家所长,又有自己的特殊技艺,一名锔匠往往身配“三钻”乃至“四钻”,即皮钻、弓钻、砣钻和锔锅钻。根据修复器物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金刚钻,这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干活一把钻”的局限性。在蓬莱市北沟镇西正李家村有这样一位传承人,虽然是个90后,但他的锔瓷手艺却远近闻名。他叫王安亮,是烟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提起锔瓷手艺,王安亮有着说不完的话。
无法考证的锔瓷起源
记者:在外人看起来,锔瓷有些神秘,而且并不被很多人知道,您能否先介绍一下锔瓷的起源?
王安亮:要说锔瓷这一行当到底起始于何时,现在早已无法考证。资料显示,最早见于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一处锔匠做活的一幕,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第十卷《石部》中也明确提到金刚石和金刚钻,“其砂可以钻玉补瓷,故谓之钻”。其详细的时间甚至朝代都无从考究。但可以推测出,是有了瓷器之后,才有了这门手艺。记者:锔瓷具体来说是一门什么样的技艺?
王安亮:说白了,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再修复起来的技术。早些年,人们的生活还很拮据,一只碗就是一斤白面的价钱,要是换成玉米面也够一家人吃上一天了,所以碗在那个年代还是很金贵的。不小心打碎了,将碎片仔细收好,仔细听着门外的动静,一旦听到街上那熟悉而亲切的“锔盆、锔碗、锔大缸……”的吆喝声,就到街口喊一声:“锔盆的……”锔匠就会挑着担子来到门前。
记者:可能人们记忆中的锔瓷大多以北京为中心,胶东锔瓷作为市级非遗传承项目,有何独到之处?
王安亮:胶东锔瓷技艺,可以说是博采众家所长,又有自己的特殊技艺。其他地方的锔匠一般都是“一钻”,而胶东的锔匠往往身配“三钻”乃至“四钻”,包括皮钻、弓钻、砣钻和锔锅钻。根据修复器物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金刚钻,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了从前“干活一把钻”的局限性。
成为艺术的锔瓷手艺
记者:锔瓷有什么特点?
王安亮:锔瓷这一行当,民间又称“小炉匠”或“锢漏匠”,最初是只为谋生而产生的一门手艺,直至清朝乾隆时期,锔瓷技艺又分为“粗活”和“细活”。粗活,就是为民间生活用品的修复锔补,如盆,缸,锅等。细活,则为官宦乡绅等富裕人家修补精致的瓷器或紫砂壶等。
而且好的锔匠不仅限于滴水不漏,更要讲究对破损瓷器的再创作。锔匠会根据器皿不同,破裂不同,位置不同,锔钉抓合张力的不同,而琢磨锔钉图案与钩角的合理位置,使锔好的器皿上的锔钉不仅不多余,反而使它增添韵味。可以说,每件瓷器锔活都是独一无二的世间珍品。记者:锔瓷作为古老的手艺,应该会有它的行规吧。
王安亮:其实行规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潜规则”。我听我姥爷讲过,干活时,要把扁担横跨在工具箱中间,这就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决不允许别人跨过扁担,其实就是为了保护户外复杂的工作环境,毕竟锔瓷是个细活。另外,锔过的瓷器我们一般都不会再加工。打个比方说,有人找了姓王的锔匠锔瓷,后来觉得锔得不满意,想找另外一个人再锔一遍,但只要遵守行规的锔匠就不会接这个活,给多少钱也不能干。因为这是砸别人买卖的行为。
误差0.1毫米的锔瓷手感
记者:锔瓷为何在蓬莱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王安亮:这跟古代的官吏有很大关系。咱都知道,蓬莱古代叫登州府,也是登州府衙的所在地,据传,在蓬莱有大小衙门七十二座,官宦乡绅,富裕人家更是不计其数。这就为胶东锔瓷行当的发展提供了广大的操作空间,更为胶东锔瓷“细活”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记者: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锔瓷的?
王安亮:可以说我从小就喜欢这些东西。我的手艺也是从我姥爷那里学来的。我是学护理的,毕业以后在蓬莱一家医院实习过,可过了一年,我发现我并不喜欢医学,后来就捧起了姥爷当年留下的“饭碗”。记者:锔瓷对锔匠的手艺要求一定很高吧?
王安亮:确实。一般的误差都要控制在0.1毫米左右。因为锔瓷首先是复原,这步很关键,理论上只要不是粉碎,都可以复原。瓷碟固定时,用力一定要均匀,要严丝合缝,否则锔起来就容易变形。
钻孔也是个关键,浅了铜钉子把不住,深了容易漏,最好的位置就是瓷器的厚度的一半。比如瓷碟或紫砂壶,厚度一般比较薄,有的甚至只有1毫米。在这种情况下,钻孔的深度就要控制在0.7到0.8毫米之间,这个深度完全靠锔匠的手感,是经年累月练出来的经验,一朝一夕根本完成不了。
重在创新的锔瓷技艺
记者:现在锔瓷在蓬莱发展如何?
王安亮:据我了解,应该除了我再没有别人会了。而在烟台,在山东会的人也是寥寥无几。记者:什么原因?是收入不行吗?
王安亮:这倒不是。其实一个好锔匠收入挺可观的。就拿我来说,当时在医院实习的时候,一个月下来能拿到三四千块钱,而锔瓷收入要远远超过这些。但锔瓷讲究的就是手艺。不是随便一个人都能会干的。
记者:对于传承,你有何看法?
王安亮:还是要创新吧。过去锔瓷只是通过锔钉的排列达到美观效果,现在,我让锔子在器物上成为装饰。因为老辈定下了规矩,就是锔钉必须要锔匠亲手做,所以我就结合之前打下的美术功底,制作成蝴蝶、花朵等不同图案,根据器物的具体情况,进行锔钉制作,与器物融为一体,看起来别有一番韵味。在不同器物上修饰不同的锔子,完全就是一种艺术再创作的过程,巧妙运用冲线或残缺,能做出大场面。我才刚刚起步,并不看重赚钱与否,更在乎这是我们家流传下的老手艺,既然到了我这,我就希望把它做好,给别人带来失而复得的快乐。
新闻推荐
晨报讯(YMG记者孙玮通讯员林斌摄影报道)龙口籍张某某、孙某某夫妇在蓬莱经营着一家小饭店。去年冬天,一对夫妇来到他们饭店,推销一种“便宜...
蓬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蓬莱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