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上午,栖霞市官道镇一个偌大的院子内,前来送玉米、花生秸秆的周边村民络绎不绝。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10分钟时间,有20多辆手扶拖拉机、农用车,满载秸秆而来。
负责检验秸秆干湿度的女孩小张说,从8月初开始,平均一天能有500多吨的秸秆从周边村庄送来。根据秸秆不同,价格也不同。最贵的是小麦的秸秆,每吨收购价280元,其次是花生秸秆,每吨240元,玉米秸秆最便宜,每吨190元。
官道镇地处栖霞市的最西边,周边毗邻莱阳、招远、莱西等地。过去,这个农业大镇产生的玉米、花生、小麦等秸秆,除了少量喂牛外,多数都收割回家烧了火,有的直接撂在地里。苹果枝条和秸秆一样,也变成烧柴。
镇里的同志说的更直接一些:“‘万华\’没来之前,大家都把钱当柴火烧了,没人会觉得可惜。”
万华是做什么的?原来,作为栖霞市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万华是由北京万华生态板材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组建的万华生态板业栖霞公司。这个总投资1.7亿元的生态板材厂,主要原材料就是苹果枝条、麦秸、玉米秸、花生秸、花生壳。
万华落户栖霞,最受益的就是当地及周边农户。
9月28日,万华生态板业栖霞公司成功试车,第一张秸秆板材在栖霞产出。
听说过去烧火的秸秆能卖钱,逍遥庄村的刘希强坐不住了,他当天就赶到厂里,核实消息真伪。一听真的收购,刘希强就开着拖拉机,到地里把全部的玉米秸秆装车送来。和刘希强一样,当天,周边村庄来送秸秆的车辆排成长队,足足有1公里。
没用的废物秸秆,竟然能变成生态无甲醛的木板。记者进入企业生产车间,从头到尾了解了一番。
秸秆制木材的过程是,把秸秆收购过来,收完之后打包,堆放储存,上料开包,粉碎、调整湿度(但需保持一定的含水率),进行拌胶、铺装、预压、高温高压、成型、包装。
公司总经理殷豪说,在我国,没有一个人可以把整个流程有机地衔接起来:黏合剂的技术掌握在化工公司手里;板材加工又在加工厂这端;而加工板材的设备也需要不断研发和改进。因此,万华板业的工作,就是要把秸秆板材的产品、设备、黏粘剂的研发及生产结合为一体。2006年,专注于MDI高性能环保黏合剂的烟台万华集团的股东联合其他投资者,在北京成立了万华生态板业股份有限公司,进军秸秆制板。
在秸秆收集这一前端市场,万华也做了规划。
一种方法是依托联合收割机队。“以前,帮助农民收割一亩地,农民要付80元,现在收他们一半的钱,互换的条件是提供秸秆。”
另一种办法,是让农民自己运送秸秆到木材加工厂。“我们把工厂建立在半径不超过30公里的范围之内。”殷豪告诉记者,一般一亩地的秸秆收购价是200元左右。
根据规划,万华板业以秸秆、不含甲醛的聚氨酯生态黏剂为原料的秸秆板材,将在栖霞形成年产5万立方米、利用苹果枝条和作物秸秆6万吨规模系列的国产化秸秆人造板生产线成套工艺和设备。
秸秆是一个百亿产业。“每张板能给农民创收10—15元。一条年产5万立方米中密度禾香板的生产线,可消耗秸秆6万吨。仅收购秸秆一项,可为农民带来200元/吨的收入。”殷豪算出一笔账,据统计,我国每年的秸秆总量在7亿吨,其中50%为稻草和麦秸,若利用10%的秸秆,就可以为农民创收140亿元。
记者了解到,万华一条年产5万立方米的秸秆板生产线,可消耗秸秆8万吨,节约木材6万立方米,减少森林砍伐面积约15万亩。
秸秆换来森林的同时,也帮助农民实实在在地把钱装进了口袋。
新闻推荐
日前,富士康烟台科技园区党委组织员工走进敬老院献爱心———, 富士康“爱心旅程”,出发!
22日上午,一辆大巴载着30多名志愿者,开进了栖霞市官道镇敬老院的大门。这些以年轻人为主的志愿者们,是富士康烟台科技园区的一线职工,都有着一个共同的...
栖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栖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