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栖霞市寺口镇台前村68岁的农民王京春因脑血栓导致全身器官坏死而去世。17日,应老人生前遗愿,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工作人员赶到其家中接受了遗体捐赠,王京春成为烟台第九位自愿捐献遗体的志愿者。
YMG记者夏红尧通讯员林新忠王强蒋言芳刘向东
疾病缠身,他想“为社会做点儿贡献”
“他有这个想法(捐献遗体)不是眼前的事。”22日,走进栖霞市台前村王京春老人的家中,王京春的老伴崔香珍告诉记者,三年前,身体向来硬朗的王京春一天深夜下炕方便时不慎跌倒,患上了脑血栓,从此瘫痪在床,药不离口。
虽然被疾病所苦,但王京春想的却是同样得这种病的人,总向老伴念叨:“这么多人都得这种病,一定是国家还没研究出好的治疗方法。”平时喜欢看新闻的王京春在电视上看到有人捐献遗体供医学研究,心里便起了这个念头。“他说人死了,要是遗体还能为社会做点儿贡献,让其他得这种病的人少受点儿罪,也就值了。”崔香珍告诉记者。
到了今年12月,久病在床的王京春病情恶化,连续七天七夜连口水也喝不下去。或许是意识到自己时日不多,一天下午,王京春示意老伴把儿子叫到跟前,对儿子说出了自己的心愿。
老人的儿子王进明说,当时老人讲得非常平静:第一愿望就是把遗体捐出去,如果有哪个患者需要眼角膜之类的,或者医学部门用得上哪个器官,拿去用就行了;第二个愿望是,实在捐不出去的话,就把骨灰撒到大海里面,“随着大海自由自在的挺好”。
几经联系,儿子终帮父亲实现愿望
得知父亲遗愿的王进明蒙了,这让身为儿子的他太为难了!但是,王进明知道,父亲是个开明果断的人,既然父亲有这个愿望,他就一定要帮父亲实现,于是,他立即着手联系。
短短几天时间,王进明跑遍了栖霞各大医院,但由于不具备接收资质等原因,没有一家医院能够做这方面的工作。无奈之下,王京春向栖霞市相关部门求援。
得知这一情况后,栖霞市卫生局、红十字会等单位立即联系了烟台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并多次到病床前探望老人,将遗体捐赠申请书及相关手续带到了王京春家中。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儿子王进明代替父亲办好了相关手续。
至此,王京春成为栖霞市首例、烟台市第九例自愿捐献遗体的志愿者。
死而无憾,老人遗体交到滨州医学院
12月16日下午3时15分,王京春合上了双眼。得知消息后,栖霞市红十字会火速赶到老人家中。
17日上午,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的工作人员来到栖霞市殡仪馆,与栖霞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进行了遗体交接仪式。为更好地保存老人的遗体,医学院决定将老人的遗体临时安放在栖霞市殡仪馆。
据滨州医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老人的遗体将主要用于医学教育和临床治疗。条件合适时,他们将把遗体带回去,在医学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完成老人生前的心愿。
因为老人三年前就失去了劳动能力,家里生活也不富裕,家人至今还住着47年前的老房子。
看到老人家里的生活很困难,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想给他们提供一定的生活补助,但是遭到了拒绝。
“俺爸早就说了,绝对不能收钱。”王京春的儿子王进明说。
子学父亲,王进明也想死后捐献遗体
昨天下午,在王京春老人家中时,儿子王进明正陪着母亲崔香珍说话。
尽管老伴去世,但崔香珍很看得开。她说,人都要走,能最后做点好事,就尽力去做,她支持老伴的决定。
儿子王进明说,当时自己很不理解父亲的决定,通过红十字会了解到这件事的意义,他才理解了父亲的这一举动。“将来自己老了,也会像父亲他老人家一样,把遗体捐献出去!”王进明坚定地告诉记者,“我要做个在生命终结之时仍有意义于社会的人!”
新闻推荐
中国民生银行全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作为分支机构之一的烟台支行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截至2011年12月末,烟台支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
栖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栖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