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新闻 龙口新闻 莱阳新闻 莱州新闻 蓬莱新闻 招远新闻 栖霞新闻 海阳新闻 长岛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烟台市 > 栖霞新闻 > 正文

“老头儿这一辈子值了”

来源:烟台晚报 2012-01-10 03:38   https://www.yybnet.net/

2011年12月16日下午3点,栖霞寺口镇台前村68岁的王京春老人永远闭上了眼睛,安详离世。已经离世的王京春老人虽然生前一贫如洗,却给后人留下了一笔贵重的财富:他生前曾自愿表示将遗体捐献用作医学研究。

年近七旬的老翁捐献遗体用作医学研究的事迹,感动了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支持王京春老人达成心愿的就是他的老伴崔香珍。面对各种流言蜚语和亲人离世的痛苦,这位只有小学文化的老人,毅然抛开世俗的偏见,帮助丈夫完成了他生前的心愿。

讲述:栖霞寺口镇台前村老人崔香珍记录并摄影:YMG记者王鸿云

老头儿这一辈子,值了!

1月6日下午,栖霞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为栖霞寺口镇台前村的崔香珍老人送来了《志愿捐献遗体纪念证》。拿到证书的那一刻,崔香珍老人刚刚平静下来的情绪又显激动,颤巍巍的双手不停地抚摸着红色证书,她喃喃地说着:俺老头子这一辈子,值了!

2011年的12月16日,王京春老人因脑血栓导致身体多个器官衰竭去世。接到讯息的市县两级红十字会赶到现场并及时通知遗体接受单位,完成了遗体捐献。

有资料显示,能真正实现遗体捐献的实例少之又少,其中家属反对是主要原因。据了解,目前,登记捐献遗体的志愿者都是60岁左右的老人。一些老人在签捐献协议前,没和家人商量;还有的即便商量了,家属在情感上也一时难以接受,拒绝实现老人的遗愿。

“这就是为什么登记捐赠遗体的人不多,而真正实现捐献的人更少的原因。”市红十字会业务部主任刘月明就曾多次遇到这样的情形:有的老人生前想捐遗体,但是直系亲属不同意无法实现心愿,因为捐献书要直系亲属的签字并作为执行人。即使生前办理了捐献登记,有的老人去世后,子女和家属们也根本不通知红十字会,以致捐献者无法完成捐献心愿。所以,遗体捐献最大的问题就是执行难。

顶住压力毅然捐遗体

亲属反对捐献遗体,有的是因为在感情上不能接受,更因为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人去世以后最看重“入土为安”的传统习俗。

与城市相比,农村环境相对封闭。在得知崔香珍老人决定支持老伴生前的遗愿,将他的遗体捐赠用来做医学研究之后,栖霞寺口镇台前村这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子顿时炸开了锅,每天都有各种流言蜚语刺激着这位64岁的老人原本已经很脆弱的神经。“不光是村里的人,就连儿子都不能理解。”崔香珍老人说,刚开始儿子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接受。

崔香珍老人一辈子都在农村生活,能接触的先进理念少之又少,但是这位文化程度并不高的老人却深明一个道理,那就是老伴和自己的决定是对的。“老伴活着的时候我伺候了他三年,吃喝拉撒都是我一手操持的,现在走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崔香珍说,三年前,老伴王京春因脑血栓致右半身瘫痪,去年,因病情加重全身瘫痪,每天都躺在炕上,平时的生活起居全靠她一个人伺候着。

虽然来自世俗的压力每天都有,但是看到老伴执意要在他百年之后将遗体捐献出去,崔香珍老人也坚持认为老伴是在做件大好事,自己应该支持。崔香珍还说服了儿子,她回忆,几经周折,当时儿子王进明终于联系到了遗体捐献的登记机构———栖霞红十字会和烟台红十字会,并最终由接收单位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接受遗体进行医学研究。

淳朴想法感动身边人

当问及老伴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捐献遗体的念头时,崔香珍老人说,就是从老伴生病患了脑血栓之后。

“老伴平时就喜欢看看新闻,有一次看到电视里有人捐献遗体进行医学研究,就有了这个念头。”崔香珍老人说,得脑血栓的人太遭罪了,虽然自己伺候老伴的3年时间里,有时也感觉挺累的,但是每天都躺在炕上的滋味有多难受就他自个儿知道。”崔香珍老人说,希望老伴的遗体捐出去以后,能有人早点研究出治这种病的办法,以后得这病的人就能少遭罪了或者是根本不得这种病了。她淳朴的想法和伟大的举动,感动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王京春是栖霞市首例自愿捐献遗体的志愿者,而整个烟台市,自愿捐献遗体并最终由家属执行捐献的志愿者也属凤毛麟角。也正是因为志愿者的紧缺,在医学教育和临床治疗中受到很大的限制。有数据显示,在欧美这些发达国家,捐献遗体和器官的志愿者很多,而在医学教育机构中,平均每两个学生就能分摊到一具用于学习的遗体,而在中国,这个数字却增加到了200多个学生,更有的医学院校,还遇到过遗体不足解剖课开不了的情形。

大义老人拒绝慰问金

崔香珍老人至今还是住着47年前的老房子,冬季里的老房子显得格外寒冷,至今仍连个像样大门都没有。每逢下雨下雪的天气,家里的屋顶直往下渗水。

王京春老人做了一辈子的农民,三年前患得脑血栓之后,就失去了劳动能力,全家人的经济来源就是家里的几亩薄地,靠卖苹果的收入为生。崔香珍说,多亏儿子媳妇都不错,老伴得病这几年都是他们给帮扶着。看到崔香珍老人

一家人的生活困难,救助机构想帮他们申请生活补助,但是遭到了崔香珍老人的拒绝。“老伴生前特意叮嘱过不能要钱,我不能违了他的意思。”崔香珍老人说,儿子王进明也赞成自己的做法。

崔香珍说,老伴生前就不爱占别人的便宜,不是该得的钱一分也不能拿。说起钱,她想起了十几年前的一件事。当时寺口盛产山楂,一位收购商贩在给王京春老人结算卖山楂的钱时,多给了1000元。要知道,十几年前的1000元可不算个小数目,而对于王京春老人这样一辈子都与黄土地打交道的老人来说,更是个诱人的数字。但是王京春老人当场就把这笔多算了的钱还给了收购商。

逝者已矣,生者珍重。对于生死,崔香珍老人早已看淡。她说,等到自己百年之后,也会走老伴曾经走过的路……

新闻推荐

栖霞为失业者送岗位

本报讯(通讯员汪晓阳)近年来,栖霞市总工会开展“五送三进”活动,有效拓宽了就业门路,帮助各类城乡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等实现就业创...

栖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栖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老头儿这一辈子值了”)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