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走进栖霞经济开发区中桥村王家平的草莓大棚时,老王正与老伴忙碌着摘草莓。一颗颗鲜红的草莓让人忍不住直流口水。
“站着干什么,快点过来尝尝啊!”说话间,老王已把一大盆摘好的草莓送到了我们面前。随手拿起一颗草莓,一股清香扑面而来,含在口中,蜜一样的甜。“我们家草莓,最大的特点就是甜,并且无公害,尽管放心吃。”王家平爽朗地笑着说。
2005年,王家平开始尝试种植草莓。建一个草莓大棚,需要两万元的启动资金,这在当时不是一笔小数目。瞅准了这一行业可行,老王咬着牙向亲戚朋友借钱。钱凑齐后,立即开始在自家的两亩地上修建了3个塑料大棚,一次性投入6万多元,每个大棚占地400余平方米。大棚建好后,王家平又专程到福山跟草莓种植户取经,并到烟台农科院找专家学习。
草莓好吃,但种起来并不轻松,老王告诉记者。一般来说,草莓的种植期为8个月,头年的10月开始扣棚、育苗。苗育好后,只有手指头大小,需要一棵棵地挖起来,再移植到大棚里,覆上薄膜,定期浇水、施肥。随着草莓渐渐长大,还需要及时地疏花、疏果,除掉老化的叶片,促其长出新叶片。
每年春节前后,草莓开始成熟,一直持续到6月份。摘草莓是一个体力活,由于草莓一般长得都比较矮,需要蹲着或弓着腰摘,一个棚下来,一般需要两个多小时,加上棚内气温比较高,一圈下来,让人腰酸背疼。现在老王与妻子的工作就是上午摘草莓,下午疏花、疏果。“天天低着头、弓着腰干活,一般人遭不了这个罪。”王家平幽默地说。
累是累了点,但目前种植草莓收益还算可观。王家平告诉记者,目前他家种植的是从日本引进的新品种———佐贺,与市面上普通草莓相比,酸味少,糖度大,所以深受欢迎,水果商直接预订,上门拿货,批发价就高达10元钱。
王家平的三个大棚,有一个被转租给了别人,剩下的两个大棚,他与妻子管理着。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普及,老王的大棚也用上了滴灌,不仅省钱,还省力。大棚内还养殖了一箱蜜蜂,用于授粉。“蜜蜂可是娇贵的小动物,有一点农药就会死去。所以,我们家的草莓一点农药都不用,属于无公害产品,尽管放心吃。”
进入盛果期后,两个大棚一天能产草莓130斤左右,每天的纯收入1000多元。“一年下来,一个大棚收入三万元没有问题。”王家平介绍说。在王家平的带动下,如今中桥村有70多户开始种植草莓了。每户最少有2个大棚,全村共150多个大棚,有效增加了村民收入。如今,中桥村还被栖霞市定为“烟台市草莓种植基地”。
通讯员王强言芳海新红芸YMG记者红尧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上接第一版)“征迁任务能如此顺利,跟老百姓的支持是分不开的。”赵伟说。政策给力,群众支持,全市征迁工作顺利推进。截至5月29日上午,全市已完成拆迁23.4...
栖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栖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