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8月《烟台晚报》创刊时,才四开4版,如同刚出生的婴儿,虽然弱小但充满生机。20年来,晚报已成长为生机勃勃的青年,发展到四开32版,平时还不定时扩版,办得更加贴近百姓,贴近生活,对广大读者很有吸引力。
1993年7月,我离休后,每年都订《烟台晚报》,晚报的内容包罗万象,对搞文物工作、喜欢收集史料的我来说,很是对口味。我每期必读,先浏览标题新闻,后读国际国内重要新闻,再根据自己的爱好,对“烟台街”、收藏鉴赏、书画、“文学角”、“五味苑”等版面细读,感觉有价值的,就剪报,分类粘贴收藏。坚持数年的读报、剪报、藏报,《烟台晚报》早已成了我的良师益友,个人收获颇丰。
我最喜欢晚报“烟台街”版的烟台故事、烟台地理、民俗采风等栏目,经常做摘记或剪报,分类装订收藏。这些剪报对研究胶东历史颇有参考价值。去年,栖霞市文广新局编写《栖霞风俗》一书,约我写“生产俗”与“商业俗”两章,我收藏的剪报发挥了参考作用。
从2008年5月开始,我也尝试写一些有关栖霞历史名人和民俗方面的小稿,先后发表了《丘处机建庙收徒》、《于七诚修虎山庙》、《唐太宗栖霞建半城》、《牟二黑子访友》等9篇小稿。拙文《于七修虎山庙》,见报后的题目改为《于七诚修虎山庙》,编辑加了一个“诚”字,改得很有水平,我也很高兴。
今年3月,《烟台晚报》登载的首批60个“烟台的中国之最”,我感到很有收藏价值,便每期收集了4份样报,装订成册,除自藏1册外,余者赠送给栖霞文物管理部门及我上初中的曾孙各1册,他们欢喜地说:“这是烟台的百科全书,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妥善保存,给后人传承这笔财富。”
今年4月,我又订了明年的《烟台晚报》和《阅读文摘》。我今年87岁了,是晚报读者中年龄比较大的一位了,读着《烟台晚报》,我总感觉是在抚摸岁月沧桑,在与烟台历史对话,在享受阅读快乐的同时,也在感悟人生,感悟历史……李元章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刘晋通讯员新忠王强言芳高晋晓伟)8日,2012年“中国体育彩票杯”山东省公路自行车项目锦标赛暨首届“果都杯”自行车业余赛即将在栖霞...
栖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栖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