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降雨,并未阻止果农忙碌的步伐。昨天,栖霞市唐家泊镇榆山后村村民林永志,从仓库中搬出3袋肥料,清早便出了门,向果园走去。他准备趁着雨后,果园墒情好,施一遍肥料,促进果实生长。
果园泥土有些潮湿,林永志一脚踩在上面,便留下一个深深的足印。他推着车子,深一脚浅一脚的,来到地中央,停车、开袋,将准备好的有机肥,倒在一个小桶中,然后向树根周围均匀撒去。
“按说雨前施肥效果好,但是百姓怕雨不来,白浪费肥料,因此,保险起见,就在雨后施。”林永志伛偻着腰,头也不抬地说,这个季节,正是苹果拔个生长的时候,养分一定要及时供应,否则大果率就要下降。
林永志介绍,施肥是保证果品个头和质量的重要措施,他每年一亩地投入的肥料钱最少要2000元,才能保证树体生长需要。
降雨伴随着大风,林永志在施肥的过程中,不时将被风吹下的果袋套回原处。他介绍:果袋是苹果的保护衣,既可有效减少病虫害,使生产出来的果实外表光滑、着色均匀,又能隔绝苹果与农药直接接触,把农药残留降到最低。
一个小小的纸袋,看似简单,其实学问也很多。捡起地上一个废袋打开后,记者看到,果袋呈双层结构。其中,外层袋表面是灰黄色,背面为黑色;内层袋为红色蜡纸,摸上去非常顺滑。
林永志介绍:外层果袋是不透光的避光袋,让苹果在生长前期一直处于一个避光的环境里,可以降低叶绿素含量,使它在摘袋受光之后更容易变红。内层果袋采用半透明的红纸,可以在外袋摘掉之后,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让苹果逐渐适应外界的光线条件,保护苹果不受灼伤,安全进入着色期。
套袋一般在六月中旬进行,这个时节如秋季收获期一样,是一年中最繁忙的季节之一。一般天刚亮果农就要出工,不到天黑不回家。“苹果种植数量多,套袋时间急,靠两个人根本忙不过来,村民通常的做法是去外面雇人帮忙。”林永志说。
榆山后村是个苹果种植大村,共有村民214户,苹果种植面积1400亩,平均1户约7亩果园,靠一家一户模式劳作,时间来不及,劳动量也太大。“一户怎么也要雇三个工人,才能保证按时套完。”林永志扳着手指算了一笔账:一亩果园平均要套2万个袋,而一个工人一天仅能套2000个袋,3个工人要3天时间刚好套完一亩果园。
“套袋季节,村里外地人要比本地人还多。”林永志说,周边村民都靠苹果为生,雇工再高的价格人家也不来,村民只好组织起来一起到海阳市徐家店镇、郭城镇等地招揽工人过来帮忙,其代价着实不菲。
按照今年行情,雇一个工人,每天的价格为150元。套袋期,林永志那4亩果园,光人工费就花去5000多元,而且还不包含车费和吃住费。林永志介绍,由于异地工作、吃苦受累等原因,雇工很难请,不仅要派车接,还要好酒好菜侍候,否则人家撂了挑子,苹果就要错过最佳套袋期,蒙受损失。
述说着苹果种植的种种艰辛,三袋肥料已经平铺在果树下,林永志掀起身上早已湿透的衬衣擦了把脸,眼神中露出无限憧憬:“希望今年苹果能有个好产量、卖个好价钱,要不真对不起这么大的投入和劳动量。”
YMG记者姜乾通讯员林新忠王强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87岁的胡秀英身患重病,三年来儿子儿媳不离不弃———, 轮椅推病母绕街“旅游”成乡村一景
本报讯(YMG记者凌云鹏通讯员孙殿仙)最近,记者到栖霞市庙后镇骂阵口村去采访,一踏进大街,一幕感人的场景就呈现在眼前:轮椅上坐着一位患病的老太太,儿子儿媳们推...
栖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栖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