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在六十年代,少年时期因家庭困难,为求温饱他不得不放下书包,担当起一部分家庭生活的重担。而今,有了一定经济基础的他,不愿再看到孩子们因贫困而失学,让自己年少时的无奈重演。他尽己所能,捐资助困。同时他还将爱延伸,敬老院里留下了他的足迹,孤寡老人经常见到他的身影;家乡的路难行,他斥资70多万元为村里的百姓修路;为带动父老乡亲共同致富,他引来了白绒山羊良种……一路走来,他撒下了片片爱心。这就是毛华,烟台豪邦置业集团的董事长。
几经打拼,创建房地产公司
有人说,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着一番坎坷和沧桑,毛华也不例外,也有着难以忘怀的“曾经”。
1962年,毛华出生在栖霞市亭口镇上土屋村,这是一个交通闭塞、山多地少、经济贫困的小山村。因为家境贫寒,在他2岁时,全家人背井离乡融入到“闯关东”的大军。从记事起,他就见证了贫穷的可怕,每天饥肠辘辘,连饭都吃不上,哪里还有钱上学读书呢。屋漏偏遇连阴雨,全家人本来就为吃不上饭而发愁,偏偏这个时候,他的母亲又生病住院了,而且一住就是3年,这使得一家人在生活上更是雪上加霜,苦不堪言。每天能否吃上饭,成了家中的生活大计。书是无法读下去了,为了让一家人能吃上饭,毛华草草读完高中,就不得不踏入社会,早早地抗起家庭重任。
1979年,他到大连一家国营企业上班。当时,在大型国营企业有个好工作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能捧上这样一个“铁饭碗”不知要赢来多少人羡慕的目光。然而,善于动脑筋和秉性刚毅的他,看准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没有经过父母的同意就自作主张扔掉了这个“铁饭碗”,决定自己创业。他的这一做法在家庭中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受到了父母的抱怨。
这让十分孝顺的毛华心里很不是滋味儿。“父母当年的苦苦劝告和幽怨的眼神,至今历历在目,犹在昨天。”他说。
但是,自主创业的勇气、展现自己才华的信念,以及摆脱贫困的决心,让毛华无法按部就班。他说:“现在党的政策好,我就是要抓住机会,凭我的能力去赚钱,让老人早点摆脱困境过上幸福生活。”
辞职后,他涉足的第一个行业是绿化。当时,他成立了一个苗圃公司,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由于没有经验,不到2年就做不下去了。面对新的选择,他心里有些犹豫和矛盾。但永不言败、勇于探索的他,知道一经破釜沉舟,只能做过河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既然开弓没有回头箭,只好硬着头皮往前闯。此时的他,由于有了前车之鉴,多了一份成熟,不再冒然进入。经过耐心细致的市场调查,他选择了当时市场空间极大的挂历生意。几年下来,鞋子不知磨破了多少双,但他很陶醉———人生的第一桶金已经储备好,那是他事业起航的基础。
创业的路在摸索中前行。之后,他又干过出租,开过百货店,经营过海鲜坊,做过期货,还到过印尼、泰国等国家学习珠宝知识、搞过珠宝生意,这些行业虽然干得时间都不长远,但他收获了大量的经验。最值得称道的是,文化不高的他,还研究过古董和奇石,对书画艺术也特别爱好。
在各种尝试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苦恼。面对失败,他从容面对。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拼搏,他的财富越聚越多,不仅使整个家庭摆脱了贫困,更为自己已然形成的新的人生目标注入了足够的动力。
1996年,毛华带着早已谋划成熟的决策,涉足大连的房地产行业,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他掀开了创业的崭新一页。一个个优质项目的开发和改造,使他在这个行业里找到了最能展现自己才华的天地。2009年,他有了自己的房地产公司。之后,经过几年的打拼,一个个子公司相继成立。如今,一个集开发、策划、销售、投资咨询于一体的新型地产公司已然成立,也拉开了他进军烟台市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地产开发新篇章。
尽己所能,帮扶困难学子
“我没有进过大学的校门是因为当时家境困难,现在有点经济基础了,我不愿再看到那些因为家庭困难的孩子失学,我不愿意我的遗憾再在他们身上延续;尽自己所能,帮助一个是一个。”今天的毛华,一直为年少时家里穷上不起学,没有迈进高等学府的门槛深表遗憾,为此,每当他看到那些因家庭困难面临辍学的孩子,总是于心不忍,想尽办法去帮助他们。
2010年7月,他的团队仍像往常一样,在市区一处广场进行户外宣传活动。在活动现场,毛华偶然得知一位来自海阳市的女孩,为了给考上大学的弟弟凑学费,正在烟台拼命打工。进一步了解得知,这姐弟二人生长于农村,从小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了,家中生活非常困难。弟弟王增伟考上了华东政法大学,成为一名国防生。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本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但这姐弟俩却高兴不起来。为供弟弟上学,女孩一人在烟台打工,没有稳定的工作,挣来的那点钱,连自己的生活都难以维持,更不用说凑弟弟的学费了。毛华得知后,立即决定资助男孩读完四年的大学。如今,在他的资助下,王增伟已是大三的学生了,明年即将大学毕业。每年寒假,王增伟都会来到毛华的公司,参加公司的年会,向大家汇报自己在学校的学习情况。
“多亏毛叔叔的帮助,我才能继续读书,继续自己的警察梦想。”这是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山东校区十几名警校贫困学生的共同心声。今年5月12日,毛华走进该校捐资助学。在捐助仪式上,他亲自为贫困学生们发放了助学金,并希望受捐学生把社会各界的关爱化为奋发的动力,在逆境中奋进,努力学习,苦练技能,使自己成为训练有素、学业有成、素质过硬的社会人才,将来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他的善举深深感动了该校的全体师生,经该校校委会全体成员表决,他被聘请为该校名誉校长。
另外,他每年都要组织员工到企业所在地的中小学走访,每次均赠送大量的学习、生活用品,更与特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资助他们完成学业。
2010年,他正式创立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基金,保证贫困大学生学业的完成和基本生活。同时,又融经济援助与心理援助于一体,定期了解资助大学生的学业、心理等状况,养成他们友善、诚信、奉献的心灵和品格,不断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素养。
一桩桩一件件,他在捐资助学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9年6月,他荣获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组织的“种子工程”爱心企业家称号。
帮家乡致富,潜心钻研养殖技术
在不忘关爱莘莘学子的同时,毛华还念念不忘自己的家乡。当得知自己的老家山东栖霞亭口镇还不富裕的时候,他就想为家乡做点事。他考察了祖辈生息的亭口镇,发现这里山多林密,植被丰富,很适宜搞山地的养殖业项目。1999年,他引进了大量白绒山羊。他的这一举动,朋友们都不理解:在城里好好的生意不做,却跑到农村吃苦遭罪,纯属于脑子出问题了。面对朋友的不解,毛华却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说:“我过去穷怕了,赚钱是为了能过上好日子,如今有钱了,我不能忘本啊,我要用我的经验,帮助我的父老乡亲共同致福。”。
他不懂养羊技术,就找来相关书籍看,查找相关资料,从不懂到明白,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渐渐地,他从一个外行变成了内行,全面了解了白绒山羊的经济价值。他从大连的瓦房店市买来了300只白绒山羊,进行繁殖和发展。为了养好白绒山羊,他向当地有经验的农民请教,还亲自上山放羊,了解羊的习性。
经过潜心研究和实践,他对白绒山羊的特点及功能了如指掌。由于他刻苦钻研、虚心好学,他从一个门外汉成了养羊专家。按照国家的养殖标准科学地进行饲养,他养的羊由300只发展到1900多只,成为整个山东市场最大的种羊基地,很多地方请毛华去作报告。他毫无保留地把白绒山羊的养殖方法教给当地和前来学习的农民,带领农民共同致富,在当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央电视台采访报道了毛华白绒山羊放养技术科普节目,引导了山东的白绒山羊放养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同时,也展示了栖霞亭口镇白绒山羊最新成果与实用技术。中国青年杂志、山东省的《星火科技》也对此作了报道。
2010年,在得知栖霞亭口镇政府财力难以满足旧城改造之后,公司斥资70余万元,资助当地政府进行公路拓宽、修建工作,改变老百姓的出行难问题。
2011年6月,在得知亭口镇派出所办公大楼建设中遇到的资金短缺,他捐赠10万元,用于该派出所新办公场所的建设,在便民服务设施、警力建设、防务力量布置、服务环境等方面都提供了及时的帮助,支持了家乡的治安建设,改善了当地的安全环境,和谐了警民关系。
“不以善小而不为。”在慈善的道路上,毛华总是做得多,说得少。记者了解到,推广白绒山羊养殖技术时,他把上级政府连续3年每年10万元的支持,无偿地捐助给了当地政府用于慈善事业,并义务抚养了本地6名残疾人。
他每年还投入专项基金捐赠敬老院,定期为敬老院的孤寡老人送去粮、油等生活必需品,并满足老年人的文化需求,定期邀请专业剧团为辖区老人演出特色节目。
去年10月5日,作为烟台市爱心企业家代表,毛华走入亭口镇敬老院看望五保老人,参加亭口镇敬老院老人节庆祝活动,送上过冬衣服、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自从回到家乡发展,他每年都回到敬老院看看老人们,给他们送去温暖和关怀。
多年来,毛华在兴学、修路、贫弱扶助付出了许多,捐助物资达200多万元。
对别人的疑问,他如此说:“给予别人帮助就是在帮助自己,给予别人快乐就是让自己快乐!”这也许就是他在慈善之路上坚持不懈的最好诠释吧!
YMG记者于珺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姜乾通讯员王强言芳旭光)近日,到栖霞市国税局办理涉税业务的群众明显感觉轻松许多。从7月23日起,该市国税系统纳税服务全面升级,推行免填...
栖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栖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