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以上的果农占比近7成,40岁以下的果农不到9.3%。这一高一低两组调查数据显示,烟台市果农老龄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我们为将来谁种苹果担忧的同时,也应该思考:果园里为什么留不住年轻人?记者采访发现,收入低、又脏又累、跳出“农门”等观念是年轻人不愿留在农村种果树的主要原因。
昨天,往高疃镇一处草莓大棚送完蜜蜂,刘首君没有回到老家栖霞市亭口镇黄家沟村,而是径直来到烟台市区,准备趁着苹果种植闲季,在城里谋个工作。
“要是工作满意、待遇又好,我就留下来,不回老家了。”刘首君,是黄家沟这个不到200户人家的小山村里唯一的一个“留守”的年轻人,在帮着父母侍弄5亩苹果园的同时,今年30岁的他还养着160多箱意大利蜜蜂。
黄家沟村300来亩苹果园里,有不到300个果农在坚守。初入黄家沟村,果农要么在果园里松土,要么忙别的农活,却鲜见年轻人的身影。“都是老人在家种果树,像我这个年龄的人在村里都算年轻了。”黄家沟村村委主任刘玉师今年42岁,而村里年龄最大的果农黄玉新则是74岁。
2011年烟台市农科院的一次调查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79.67万户、171.46万人种植苹果,比2005年分别减少1.55万户、12.86万人。目前,60岁以上果农39.98万人,占23.3%;50-60岁73.34万人,占42.8%;40-50岁41.15万人,占24%;40岁以下16万人,仅占9.3%。
“50岁以上的果农差不多占了70%,年轻人宁愿出去打工挣一千块钱,也不乐意在农村挣一万。”栖霞市果业发展局局长孙召文告诉记者。
范祖康,栖霞市松山镇下艾口村人,老家有5亩苹果园,自从6年前毕业参加工作以后,就没想着再回去摆弄果树。“果农这几年开始挣的多了,不过也是辛苦钱,打药、喂肥、修枝、套袋,起早贪黑,太脏太累。”范祖康说。
“农民都有一个‘走出去\’的情结,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像自己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大部分果农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到城里见见世面、闯荡闯荡。”刘玉师觉着,年轻人来到城市,如果闯出名堂,就在城里安家,即使没有干出一番事业,也宁愿留在城市里继续打拼。
尽管身在农村,刘首君的心却时时被城市吸引着。“城里干活,哪怕工资低点,也有保险、有保障,城里还有的是致富的机会,抓住了就能翻身当城里人。”刘首君告诉记者,那些留在村子里的年轻人,大多数宁愿在周边的工厂里打工,也不会跟着父母忙果园。
“现在,果园里主流是老年人干活,将来的主流还是老年人干活,不光在中国,在国外的水果种植区也是这样。只不过,与其为将来谁种苹果担忧,倒不如思考如何创造条件,吸引年轻人投身到苹果生产中。”烟台市农科院副院长姜中武认为。
YMG记者程凤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何晓波通讯员宋文杰付丽平)昨天,栖霞市长春湖大桥改造工程取得阶段性进展。经过连续两个多月的紧张施工,该大桥旧桥拆除工作接近尾声。...
栖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栖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