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这里没有变化:不过百数的村民,始终以种苹果为生;
40多年,这里也有变化:享受过“粮食吃不完”的生活,又经历了生产遭挫的曲折。
索性一切还好,这里的人们没有感到不安,没有抛弃自己耕种的土地,他们执着前行。
这里是栖霞寺口镇南山村,一个曾经被叫做“光棍村”,如今正在大干一场的小村。
南山本无村
虽然是南山村里不多见的年轻人,但于英杰仍是“老资历”。“我4岁的时候跟着父母来到南山村,一住就是40年了。”于英杰说。
在这40多年里,于英杰享受过“粮食都吃不完”的生活,经历过“生产受‘左\’的思想影响”而遭曲折,更在“联产承包”中第一次见到“大屯满,小囤流,粮食花生满当当”的情景。40多年的波折与收获没有让这位中年人感到不安,倒是让他习惯了在这里生活的一草一木。
其实,南山本没村,住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村。
于英杰回忆,1972年,当时还被叫为栖霞县寺口公社要在南山建一个农场,就从各村调人。当时公社调民工,各个村都派两种人参加,一是光棍汉,二是地主富农子弟。结果调出来建农场的12个人都是清一色的光棍,所以当地群众又把南山叫成了“光棍山”。
头一年,光棍们搞了个自给自余。第二年,生产的粮吃不完了,其中三个光棍还娶了媳妇。可谁想好景不长,1976年受“左”的思想影响,生产上又遭到曲折,有人因此下了山。1978年底村里剩下6户19口人,而为了开发山区,公社又调来八户人家,其中有5条光棍。“那时候吃大锅饭,人均分配只有201元一年。”于英杰说。
波折中迎巨变
时间转到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即中央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印发。
倚山为户的农民不懂什么是“红头文件”,也不明白长篇大论后要解决什么问题,只知道“好日子就要来了。”于英杰说。
的确,南山村在经过“两头集中,中间分散”的管理方式,又搞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使老百姓把蕴藏在自己身上并被压抑了多年的能量像火山爆发般地迸发出来。他们有多少劲使多少劲,有什么本事使什么本事,用心培育禾苗,用汗水浇灌庄稼,真真儿从“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政策中受益。两三年的时间,村里18户人家每家都有两三间粮仓,大囤满,小囤流,粮食、花生满当当。粮食吃不了,除了卖钱还养猪、养羊。
生活好了,说媒的也纷纷找上门来。到1982年秋,村里所有的光棍都娶上了媳妇。
正如10年前,时任栖霞县委报道组组长的林桂学在《用一滴水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文中所描述上世纪80年代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于久长领着孩子们撒欢地干,王大娘就在家里操持家务,养猪喂鸡,一年收入1万多。有了钱,日子也好过了。最近两年,他家一个儿子娶媳妇,两个女儿出嫁,一人一套新家具,6床表里三新的褥子被,每家还格外打点300元,喜事办得像模像样。另外,他们家还买了13间房、3辆自行车,每人一块手表,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当年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张富贵来参观,看了社员的粮仓,说:“你们一户,能顶一个生产队。”
生态游唤活力
南山,十几年里,从无到有,从“光棍山”到“万元村”,已成为全国农村的一个缩影。透过南山,可以看到全国农村通过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如今,回忆起当年的18户人家所留下的18部有辛酸、有幸福的历史,于英杰也感慨:“那时候的人有拼劲。”作为生活在这里多年的他,也正带领着这里的乡亲们,把这股子拼劲和韧劲从正值壮年的身体里爆发出来。
近几年,由于南山村周边环境优美,空气质量好,吸引了不少投资者希望能进行荒山开发。这让鲜为人知的南山村一下子“火”了起来。自去年起,陆续有投资商前来洽谈。今年,栖霞秀川商贸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在此处建设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园项目,主要打造集垂钓、采摘、休闲观光、居住为一体的休闲游乐园。“这个项目,真是让不少乡亲们开眼了。”于英杰说,现在在村居住的人员不足10户,以苹果种植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全村耕地132亩,果园91亩。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208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86万元。该村村民主要以农业为生,苹果种植是主要经济收入来源。“除外出上学的学生,村民都在村种植果园。等这个生态旅游项目完工了,村民们说又能多项乡村游的收入,说不定还能让走出去的村民都再回来。”于英杰希望如此。
今年,于英杰的孩子已在外读书3年。像所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亲一样,他也会用自己的故事告诉孩子,努力学习,走出村里,到外面去看看。然而,他仍期望着有一天,他的孩子能再回南山村,改变南山村。这正如林桂学在《用一滴水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文中所说,虽说农民不会专拣好听的说,也不会上纲上线,但他们所讲的一件件实实在在的小事,却无一不是中央一号文件为农村带来巨大变化的有力佐证;他们那发自肺腑的朴实语言,处处都透露出对中央一号文件的赞美和肯定。YMG记者慕溯通讯员王强范洪杰
南山村(资料片)
新闻推荐
昨日,为期一周的栖霞市职业技能大赛落下帷幕,来自栖霞市供电、家政、服务等5个专业的248名选手经过角逐比拼,最终决出13个工种的冠、亚、季军。图为供...
栖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栖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