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小慧栾海超
“小小瓦刀七寸长,打起地基四角方,四个金砖顶银柱,四个银柱架金梁。修了东厢修西厢,东厢修下金银库,西厢修下万年仓,余粮借给穷人吃,积德儿孙坐朝纲……”走进栖霞市臧家庄镇泊子村,阵阵高亢嘹亮的上梁歌,喊出了胶东民俗文化风采,唱出了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民间记忆。
泥草房,作为北方民居的典型标志,存在于乡间农村已有近千年历史,泥坯墙、木门窗、茅草顶,冬暖夏凉,外观古朴厚重,演绎着农耕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彰显出先祖的勤劳与智慧。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如今的农村,早已不见泥草房的踪影,然而,那些居住过泥草房的人们,那些泥草房记录的沧桑和发生在那个时代的故事,却成为了记忆中永恒不变的旋律。
近日,泥草房作为栖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再次进入人们眼帘,向世人展示出独特的建筑文化魅力。它那浑然天成的建筑用料,智慧简约的居住风格,古朴厚重的历史文脉,深深地烙下了属于那个时代的印记,永远无法抹去。
“非遗达人”重建泥草房
今年岁的马洪贵是栖霞市臧家庄镇泊子村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作为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他不仅把“戏灯穿花”这项非遗项目发扬光大,更是将烛马灯、泥草房等非遗文化项目带给了我们,成为真正的“非遗达人”,让久远的民间技艺重新焕发光彩。“农村现在根本就见不到一栋泥草房了,修建泥草房扎笆、苫草、拧脊的老瓦匠大多都已老了,所以俺就想在有生之年再建一栋泥草房,给后人们留个念想,让他们记得住乡愁。”谈起重建泥草房的初衷,马洪贵满是感慨。
在泊子村东山,马洪贵承包了近亩山峦,种上了苹果,栽上了葡萄,自己开挖两个水塘,饲养了多只跑山鸡,多只鸭子、大鹅。“自打年前俺老伴因脑出血瘫痪在床,俺就这么一直照顾着,有时儿子回来帮忙打理。”马洪贵告诉记者。为了照顾瘫痪在床的妻子,重建的泥草房就修在了马洪贵承包的东山上。“修建泥草房可不是俺一个人就能做得了的,市文化馆知道了我的想法非常支持,将其列入了非遗项目,给了我一定的资金支持,俺村的人得知我要建这个房子,大伙都来帮忙,连邻村的老瓦匠都来了。”
按照老辈的建筑工艺,重新建造一栋泥草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要遵循着先人留下的做法与经验,既繁琐复杂又要付出沉重的体力。为了能在年底前完工,马洪贵从月份就开始打地基,做沙垍,重建的泥草房占地面积.2平米,坐北朝南分三大间。“老辈根本就没有现在的红砖、空心砖,都是用泥土、麦秧再和上水,倒入方模子中,用拳头捶实,把四角抹平,呈长方体形状,一块一块晾晒干后做出的沙垍,用来垒墙。”马洪贵介绍说。泥墙一点一点地增高,为了防止墙体倒塌,墙体建到一人高时停下来,十天半月后,墙体干燥凝固后再建设上层部分。
“鞭炮一响金银来,八仙桌子安前排,金香烛银蜡台,猪头三牲上面排,先烧香来后点纸,东家上梁请就来。”冬月初八,是黄道吉日,阵阵上梁歌伴随着清脆的鞭炮声,马洪贵新建的泥草房迎来了最关键的“上梁”仪式。
在农村给新房上梁是一件大事,东家要选良辰吉日,摆放贡桌、香炉蜡台、祭祀品,房屋门窗上要张贴“安门大吉、安窗大吉”等吉祥字联,中梁东西两段张贴“福地呈祥、吉星高照”字联,中间上要红套绳捆绑两双红筷子悬挂两枚铜线,并用红布盖住,象征住宅“平安和顺”。
泥草房上梁这天,村里的百姓都跑来捧人场凑热闹,东家要制作小饽饽,并将小饽饽装进老辈盛粮食的量具斗中,“这两个斗还是从村里老人家里借来的,老辈用的称量器具,现在都不多见了。”马洪贵捧着两个斗告诉记者。斗中不仅要盛放小饽饽,还要放上栗子、糖果、大枣,并用红包袱、红套绳将斗口封上,祈求房屋永固、富贵长久、子孙满堂、世代兴旺。
晌午点分,鞭炮齐鸣,人潮涌动,房屋正中央的八仙桌上摆放着个大枣饽饽、鸡鸭鱼肉等祭祀品,马洪贵点燃三炷香插进香炉中,席地而跪叩了三个响头,点燃一把黄纸,象征敬天敬地敬神仙。仪式结束后,一名瓦匠和一名木匠登上云梯,攀爬上用椽子衔接成三角起脊的顶架的中梁东西两段,合力将中梁架起安放,中梁安放好后,两人各手持一瓶白酒,将酒抛洒在中梁两端四周,期间木匠和瓦匠要对唱寓意吉祥如意的“上梁歌”。
上梁仪式最热闹的程序就是“扬饽饽”。木匠瓦匠各手持一斗,解开红包袱,两人便将斗中的小饽饽、栗子、糖果、大枣等物件从梁上抛撒到四周,让前来看热闹的男女老幼争抢,争抢的人越多东家越高兴,此时木匠瓦匠还要对说吉利话:“东家扬饽饽,孙子孙女一拖落。饽饽先打东北角,打得粮食满囤搁,东家来扬糖,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强。”吉利话寓意着生活甜美幸福。
“苫草技艺”再现古时智慧
房顶苫草是一门手艺活,老一辈的瓦匠都会苫房顶,手艺好的瓦匠苫出的草房顶既美观大方又简约实用。“苫草”是北方山区常见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系特别发达,耐干旱,耐贫瘠,茎秆富有韧性。因苫草抗浸泡,不易腐烂,苫草成为苫泥草房顶的上好材料。每年秋后,农村老辈人就用镰刀将其割下,待晾干后,用来备用苫草房顶。“这栋泥草房房顶大概需要多斤苫草,苫的草越厚,房子的保温防雨效果越好,房脊苫草用叉苫手法一层叠一层进行扭脊,实用美观。”今年岁的老瓦匠范广南介绍说,“现在会泥草房苫草的瓦匠大多都多岁了,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在农村瓦房代替了泥草房,草房苫草这门手艺就更没人学了。”
泥草房苫房顶前,先要“安笆”吊顶,用四至五根高粱秸捆成“笆”,将捆扎好的“笆”一排排细密地铺在屋顶的椽子上,在上面均匀地涂抹上用麦秧和稀泥调成的泥浆。一切就绪就可以上房苫草了,苫草前先要用铡刀将捆好的苫草截成两段,每段近厘米。为了能让苫草的屋顶更加美观平整,每一捆苫草都要浇上清水,从房檐开始,苫草茎杆朝下整齐地铺在房顶上,瓦匠用特殊的苫草工具“木拍拍”将苫草薄厚理均,依次铺到房脊。“建泥草房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拧脊,也是最具有技术性的瓦匠活,草房拧脊拧得好,不仅外形漂亮美观,遇上大风大雨的恶劣天气,房顶绝对是纹丝不动,更不会出现漏雨问题。”老瓦匠范广南介绍说,“最讲究的拧脊就是拧四层,瓦匠整个身体都骑在房脊上,每拧一脊都要用四把苫草一层一层地固定在屋脊上,很是复杂。”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何晓波通讯员王强蔺滕飞衣倩倩)国庆节期间,栖霞市牟氏庄园推出“2016牟氏庄园民俗七天乐旅游节”。同时,全国50家主要客源地市场的组团社、地接社负责人及同程、携手、驴妈妈等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