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耄耋之年,正是儿孙绕膝,颐养天年之时,是大多数人眼中最令人羡慕的幸福时刻。然而,在烟台招远却生活着一位与众不同的老人,他家中一贫如洗,十几年来依靠拾荒的微薄收入却帮助近百名孩子圆了上学梦;他无儿无女,十几年来却有很多人称呼他为父亲、爷爷,甚至因为未曾谋面而错称呼老人为“阿姨”、“奶奶”……他的生活真切而又让人难以置信,他的精神感动激励了无数人。近日,记者专赴招远采访了这位89岁高龄的传奇老人刘盛兰,了解了他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记 者 张磊通讯员 李建恩 杨洪文4月14日发自烟台招远
性格耿直乐善好施
穿过位于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一角的一条小巷,记者在该村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刘盛兰老人的家,破旧的小院里堆满了捡来的废品,漆黑的老屋里凌乱不堪,到处摆放着分门别类的废品。老人正在午休,听到有人来访,赶紧起床招呼,由于屋内光线昏暗空间狭小,记者同老人只好在其小院攀谈。
“我无儿无女,花两个钱供喜欢上学而不能上学的孩子念书,就当养自己的孩子吧!孩子出息不出息,记不记得我都不重要,我觉得这样心里踏实。 ”刘盛兰一番朴实的话,向记者道出了他捐赠的初衷。
除此之外,也与他年轻时的经历有关。刘盛兰出生于1922年,9岁时父亲就因病去世。只剩下了母亲和兄妹五人,童年可谓饥寒交迫。后来,在姐夫的资助下,他断断续续上了四年学堂,因为家庭原因,17岁的他不得不辍学当起学徒工养家糊口,不但尝尽了不能读书时那种无助的难受滋味,也成为了他一生的遗憾。从此,他便下定决心,要尽自己所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只要能帮助别人就行
63岁的时候,刘盛兰被招远市一家公司看中,担任保管员工作。后来由于单位不景气,他便依靠到处拾荒维持生计。 199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刘盛兰从捡来的报纸上看到邹城市一位叫吕亚洲的孩子和贫寒的奶奶相依为命,特别渴望上学,他想都没想立刻寄去了300元积蓄。从此之后,他便一发不可收拾,只要看到电视或者报纸上有需要帮助的消息,他便毫不犹豫地把钱寄去。
“买东西花钱我舍不得,为别人捐助多少都行,那是帮人解燃眉之急,是救命啊! ”刘盛兰激动地说。在他家中,记者发现一大摞排放整齐的报纸和信封,其中一个信封里装着满满一摞寄往全国各地的邮政汇款单,有60元、100元、300元的,甚至1000元的都有,时间从1996年一直到现在,汇款地址北到黑龙江,南到海南,西到青海,几乎囊括全国各个省份。
在老人卧室的墙壁上,两个崭新的大相框格外显眼,里面密密麻麻贴满了许多照片,有单人照、有结婚照、有全家福……这些都是老人救助过的人。老人指着相片上的每个人,都能一一讲述他们的故事,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执着追求终生不悔
刘盛兰家中没有一样值钱的物品,自己对吃也毫不讲究,本该属于被照顾的行列,可他至今已寄出的善款已达三万余元。在邻居眼里他是个“另类”,老母亲命苦,他便抢着养母亲,为此他先后和三任妻子离婚,从40岁至今一直孤独一人。他“施恩不图报”,从来不把自己的真实情况告诉别人,担心别人知道后不忍心接受他的救助。
2004年,刘胜兰老人的事迹被当地发现,被评为了“感动烟台”十大人物。有很多人都来看望老人,还有一对莱州的夫妻专门找了饭店,每天给老人来送饭,可都被老人婉言拒绝了。
如今,当地政府表彰他的钱、村里每年给老人2000块钱养老金、还有一位曾被他救助过的年轻人每年给他1000元生活费,这些钱只要一到手,老人立马就会捐出去。村里的孤寡老人都去敬老院了,可老人坚持不去。
现在,老人已经步入耄耋之年,步履开始蹒跚,出门拾荒的次数也减少了很多,但是关注有困难人的热情却不减。每年老人的消费只有两项:一是订一份报纸,为了取得更多线索;二是买50公斤白糖,严重的白内障已经让老人几近失明,可他却舍不得花钱,年轻时听母亲说吃白糖可减轻病症。
采访结束时,记者问老人是否考虑过自己的晚年,老人表示,“自己不想长寿,只想帮人,如果哪天不行了,死后就把遗体捐给医院。 ”
新闻推荐
招远金矿大火
招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招远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