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晚,亿万观众在电视机前观看中央电视台“感动 中 国 ”2013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本报2011年度 “山东十大老龄人物”——92岁的烟台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老人刘盛兰,光荣当选“感动中国”人物。
2011年4月,本报曾专赴招远农村采访大爱无疆的刘盛兰,并于2011年4月15日以《“穷”老汉的“阔绰”捐赠路》为题,报道了刘盛兰近20年来依靠拾荒的微薄收入帮助近百名孩子圆上学梦的事迹,在读者中引起极大反响。
据悉,从1996年开始拾荒助学,18年来刘盛兰捐款10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由于身体不便,刘盛兰没能去北京领奖。央视主持人敬一丹专程来到招远将“感动中国”奖杯送到老人手中。
18年来靠拾荒度日
捐赠助学百余学子
92岁的刘盛兰是一位孤寡老人,记者当年采访他时,老人还居住在破旧的老房子里,推开大门,一棵榆树下堆满了废旧酒瓶。漆黑的老屋里凌乱不堪,到处摆放着分门别类的废品。老人正在午休,听到有人来访,赶紧起床招呼,由于屋内光线昏暗空间狭小,记者同老人只好在其小院攀谈。
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 18年他来未尝肉味,未添一件新衣,一年的生活支出仅仅1000多元,虽贫苦交加,却将拾荒得来的10多万元收入慷慨捐给全国各地100多个贫困学子。最多时,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积善成德,他的这份坚持和付出,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买东西花钱我舍不得,为别人捐助多少都行,那是帮人解燃眉之急,是救命啊! ”当时刘盛兰老人的一席话让记者至今难忘。
最有价值的家当
是回信和汇款单
面对刘盛兰,“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雨露这样评价他:走过古稀,走过耄耋,老人没有更多的言语,独以无声的行动有力诠释着一个伟大民族对教育的深刻理解。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吴孟超说,正是这份爱心,这份执着感动着身边的人。
除了乐善好施的性格,记者采访时还了解到,刘盛兰9岁时父亲就因病去世,家中只剩下了母亲和兄妹五人,童年可谓饥寒交迫。后来,在姐夫的资助下,他断断续续上了四年学堂,因为家庭原因,17岁的他不得不辍学当起学徒工养家糊口,不但尝尽了不能读书时那种无助的难受滋味,也成为了他一生的遗憾。从此,他便下定决心,要尽自己所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记着当年,在刘盛兰卧室的墙上,有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是他唯一看重的东西。他取下布袋将里面的汇款单和信件都倒在炕上,又另从床头下找出了一些。 “我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 ”记者记得,仅汇款单就有一百多张,每次汇款金额在200到500元间,最多的一次1000元。他的资助消息来源全部是他订阅的报纸。
乐善好施执着追求
关爱他人终生不悔
颁奖现场,央视主持人白岩松饱含深情,诵读了“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刘盛兰的颁奖词:“残念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
因为身体不便,刘盛兰无法赶到北京现场领奖,为此,“感动中国”的奖杯破例第一次走出典礼现场,由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敬一丹不远千里送到烟台,送到刘盛兰手中。
在接受敬一丹现场采访时,刘盛兰给自己这18年做了总结:“我是真知道那个穷滋味儿,有困难的人,谁不愿意找人帮帮忙,将心与自心比,我就这么想的。 ”
刘盛兰的事迹深深打动了现场观众。人们用掌声与眼泪表达了对这位9旬老人的认可与敬佩。如今,由于年岁较大,刘盛兰住进了招远轮胎西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我做的事情很小,小得都不够感动一个村,哪能感动全中国? ”得知自己当选了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刘盛兰激动之余有些出乎意料,他的爱心、谦虚和诚朴感动了身边的每个人。 记者 张磊
新闻推荐
本报综合消息5月28日21时许,在山东招远的一家麦当劳快餐店内发生了一起命案,一名就餐的女子遭到张某等六名男女的殴打,最终不治身亡。有目击者称,当时很多人都在吃饭,行凶者向被害人...
招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招远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