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正在新改造的举重和柔道馆内训练。本报记者刘伟摄成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招远竞技体校,在山东省县级体校当中名声在外。建校三十多年,学校先后向上级体育部门输送了1200多名优秀体育人才,其中有8名世界冠军,这其中,包括雅典、北京奥运会双料冠军刘春红、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亚军隋新梅等。
在竞技体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很多人觉得传统体校住、学、训“三集中”模式亟待变革。招远体校在对传统模式继承与革新的基础上,令学校焕发生机,这无疑为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报记者刘伟
先学做人再学做事
被褥整洁干净的寝室,餐厅内有序摆放的餐具,书香四溢的书法室、阅览室,在招远体校分管学习的副校长郑丽看来,体校目前的学习环境,那些正规文化课学校都要羡慕三分。而这些离不开学校对学生素质提高的不懈努力。事实上,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也是招远体校的老师们最经常说的一句话。
为了丰富校园文化,招远体校建起了融教育性、艺术性和知识性为一体的校史室,加深学生对学校体育历史文化的了解;扩建了图书室、阅览室。目前学校藏书达6000余册,充分满足了学生的阅读需求。
为了更贴近体校的文化氛围,学校还以“体育文化”为主题,筑起冠军照展示墙、装修了文化走廊。此外,生动活泼的班级黑板文化墙、别致新颖的宿舍寄语,及时发布新闻信息的校园LED电子屏,传递流行音乐的校园广播等等校园活动,促进了学校文化教育的健康发展。
招生选材有一套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以及对体校文化课教学的担忧,中国家长对把孩子送去专业队接受训练,越来越不放心。这在一定程度上,让体校选材的面越来越窄。不过,从2013年至今,招远市体校的在校人数,一直保持在200人左右,每年招生测试人数在500人左右,实际招生人数在110人以上,全部在满额状态。这种反差,恰恰体现了招远体校在招生方面的独特之处。
在校长刘长新看来,转变体校招生观念至关重要。在实际招生中,招远体校通过例会、座谈会、个别沟通等方式,让全体教练员明白:基层体校教练“选好材是成功的一半”、“招好生事半功倍”的道理,变过去“我为学校招生”为“我为自己选材”。此外,学校还积极转变招生方式。在严格实行春、秋两季集体下乡选材和平日个人选材相结合的方式外,也积极通过比赛招生,比如全市篮球赛、乒乓球赛和校级运动会,与全市体育教师建立沟通平台,最大限度挖掘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对入门新生,增加文化课测试环节,既抓队员身体素质,也对文化课成绩做出一定要求,训练中,对个别体质较差,或者有不良习气的学生,定期关注,严把招生质量。
四线管理有成效
除了教学、训练方面精益求精,在学校管理方面,招远体校也做出了大胆、有益的探索。
招远市体校属义务教育阶段县级体校,受招远市教体局和体育运动中心双重管理。具体而言,教学工作归属教体局管理,文化教师以及分管校长,由教体局委派;训练工作归属体育运动中心,体校教练员及行政人员统一由中心调配。
由于建校时间长,且在体制上同时隶属两个主管部门,教练和教师归两家,一旦管理不善,很容易“各家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为了把整个体校教学团队真正捏合在一起,真正形成教师、教练分工不分家,招远体校在实践中总结出了训练处、教导处、总务处和学生自治委员会“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在“四位一体”管理模式下,招远体校形成四条管理线,涵盖了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不管哪条线负责人布置工作,若牵扯到另外一条线,必须协调沟通。四条线负责人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学校工作分工,但不分家,管理更加科学规范。
招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招远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