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董卿隋翔宇
本报通讯员王永文邵林
他一天七八个小时盯着指纹图谱,利用指纹16年“抓出”犯罪嫌疑人2600余人,被誉为“指纹神探”;他在公安局微机室一坐就是一天,坚守“大家”二十年,他回甘肃老家的次数屈指可数。他就是46岁的张世平,烟台市公安局刑侦支队痕迹检验专业高级工程师,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
16年抓获犯罪嫌疑人2600余人
今年从警已有20个年头。1996年,他从中国刑警学院毕业参加公安工作,先后从事刑事案件的现场勘查和指纹资料的管理应用工作。
小指纹,大乾坤。小小的一枚指纹,即使是双胞胎也有差别,被视作断定身份、追查凶案的“证据之王”,将指纹作为突破口的案件占到总侦破案件数的10%。
2005年蓬莱发生一起抢劫杀人案件,侦查人员在一折断的凳子腿上提取到一组模糊变形的血指纹。由于现场指纹条件较差,指位不能确定,经过多次检索比对没发现犯罪嫌疑人。专案组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把指纹送到张世平处,经过细致分析,他准确判定指纹方向,细致编辑特征检索查询,认定该现场指纹系嫌疑人张某所留,案件很快有了转机。
日积月累的积淀,让沉寂的指纹在张世平眼里活起来了,模糊的指纹清晰了,残缺的指纹完整了,变型的指纹复位了,这些都成为张世平克敌制胜、攻坚克难的“法宝”。
2010年招远市一个村庄发生命案,现场一枚模糊指纹,摆到了张世平的眼前。目不转睛进行了连续三轮比对排查后,张世平发现这一指纹与自己第一次在全国现场库比对出的相似度排第九位的指纹很相似,随即和同事们复核并锁定犯罪嫌疑人白某,两天后案件告破。
统计数据显示,16年来,张世平利用指纹信息检索比对认定各类刑事案件3000余起,利用指纹比中抓获犯罪嫌疑人2600余人。这位共产党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守护着公众的安全。
当之无愧的全国第一
在公安刑侦领域,指纹比对事关重大,却也异常枯燥。一个工作日他至少有七八个小时盯着指纹图谱,参加指纹对比会战时每天工作达12个小时。张世平为了提高业务能力,积极研究指纹自动识别系统自动提取特征的规律性,提高指纹检索比中率。
张世平业务钻研的刻苦,在同事中间有口皆碑。“有时,他在微机室一坐就是一天,常常忘记了吃饭、回家。”烟台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情报资料大队副大队长杨勇说。
为完善指纹信息库,张世平通过强化对上报十指指纹卡严格的把关与督导,使十指指纹的建库自动入库率由原来不足80%,提高到95%。烟台市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网络建成以来,每月全市利用指纹信息破案近百起,为侦查破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2003年至2004年的全国指纹信息会战上,张世平以总计780余起的指纹成功比对,占到了全市总量的50%、全省总数的20%,成为当之无愧的全国、全省第一,之后又被评为“山东省公安机关指纹信息专家”,入选全省刑侦专家库,成为全国指纹专业方面的知名专家。
“好几年没回老家了”
作为信息分析专家,常年与指纹打交道,张世平大部分时间都是一幅平静的表情。唯独提到他的故乡时,张世平身上才显现出一丝激动。“好几年没回老家了,上次回去还是在2013年。”他感慨。
张世平是位西北汉子,来自甘肃武威,从警以来他每四年才能攒一次较长的探亲假回去看望父母。他坦言,“父母已经渐渐年迈,正是需要人照顾的时候,自己远在外地,如何能不挂念?”但是公安机关侦破案件,指纹检验十分关键。张世平从警20年,从事刑侦指纹鉴定工作16年,平均每天至少有一起案件是通过张世平找到真凶,他分身不得。
“忠孝难两全,我是一名公安干警,更是一名共产党员,我要对得起我的职责,不辜负自己的信仰。”张世平下定决心,要把对家人的思念转为工作的动力,用每天的工作来践行自己做优秀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
新闻推荐
招远4000万元为农民养老买单,招远4000万元为农民养老买单
本报招远讯 “杜大嫂,这里面有您这月的基础养老金,一共55元,您收好了。 ”近日,招远市委书记徐少宁来到辛庄镇马连沟村,将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工资卡交到村民杜玉香手中。当日,该村共有189位老人领到了“...
招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招远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