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夜幕降临,北流市城区的南园广场、城西公园、永丰广场等地的音乐响起,数百场的舞会、歌会、演奏会同时开演,演出人数过万人,这是这个小城市在天气晴好时必定每天出现的固定场景。如果把视野放宽到北流全市,你会发现此时所有的圩镇、村庄的文艺演出也是如火如荼。北流市文化馆馆长范向健是这些快乐人群中的一员,作为群众文化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10年来北流群众文化的蓬勃成长在她眼中更像一出“文化演义”,充满精彩传奇和斑斓色彩。“文化演义”的观点给了记者一个非常新鲜的好的观察视野,从而更好地把握一个城市的文化脉动和文化逻辑,最终惊喜地发现隐没于其中一个获得国家社会文化艺术最高政府奖的文化项目的身影。它叫“激情广场·大家唱”,是一个演绎了10年的“文化大戏”,从里面透视出的“文化经验”是玉林值得珍视的内生的“文化力量”。风起于青萍之末
观察原点从2002年开始,这时北流市第一个与大城市接轨的现代化运作开发的居住小区——南园小区正式开工,标志着该市“竹筒房时代”的结束。而随着这些大型商住小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与之相配套的公园、广场等公共活动场地越来越多。市民活动空间、活动方式的转变,促进大众文化从过去相对自我、孤立的方式向互动型、开放型的转变,广场文化将蓬勃兴起。
作为一个群众文化的主导性部门的负责人,范向健必须对这种趋势做出判断:文化馆能为广场文化兴起做什么,怎么做?此时央视的“激情广场”节目启发了她:专业文化工作者是可以拥有诸如广场这样超级“大舞台”的,而广场文化将由此被激活。当年5月一个叫“激情广场·大家唱”的文化项目出现了,并且持续了10年,推出大小演出场次200多场,带动了该市50万人次参与演出,影响至今还在发酵中。
文化馆馆员李冬妮是广场文化的“点燃者”之一,她说:“黄昏时永丰广场的舞台刚刚搭起,就围拢了一大群人,而且越来越多,文化馆里的10多个馆员倾‘馆\’而出,每人都有自己的表演节目。在这样一个开放性的舞台,我们投入地演出,观众卖力地鼓掌,内心那种满足感是无可比拟的。”
永丰广场在很长时间内成为馆员们8小时外的工作场所,范向健利用自己在文艺界的影响邀请了众多当地“文艺大腕”联袂演出多场。经过一段时间,她发现广场这个大舞台的主角并没有发生自己所盼望的由专业演员向群众演员的过渡,群众仍然是被动地参与。如何让这些跃跃欲试的观众捅破最后一层窗户纸呢?她作出一个决定,撤除原来华丽的服装、灯光,晚上自己和几个馆员带着一个录音机,简装素颜地再次出现在永丰广场,音乐的旋律是群众喜欢的民族音乐,舞蹈动作编排简单但是节奏感强,这时她发现先是两三个市民怯生生地在后面跟着他们跳,接着是数十个人,第二天就已经超过100多人了。一周后,旁边的空地上出现一个交谊舞舞团,暗暗与他们争夺市民的眼球,1个月的时间永丰广场出现了3个群众文艺队。
如此效果正是范向健想要的。这种被大家戏称为“煽风点火”的形式后来被广泛应用,馆员们分工负责城区各个地方群艺工作。这个区域的“火”旺起来,马上又转移阵地,最终整个城区的群众文化都“动”了起来。长袖善舞拓空间
“激情广场·大家唱”一炮打响后,社会影响力日显,不用政府投入一分钱却得到企业、单位的全力支持。它进社区、企业、学校、工厂……随着进驻地点的不同,就变换不同的主题色彩。然而范向健最想要它穿上一件充满乡土气息的“衣服”,其眼光已经投向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农村。
2003年,北流市民乐镇迴坡村,一名叫余育军的年轻人组建了“小百花”歌舞团。这个由8对农民夫妇组成,成员既是股东又是演员的农民歌舞团设备简陋,节目的艺术性也不强。然而它代表了当时北流市农村文化的风向标,此时北流的新农村建设已经呈现全面开花之势,民乐罗政村、隆盛中和村、新圩梧村等众多村庄成为玉林新农村建设的标杆。此时文化艺术对于北流农民来说,再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阳春白雪,而成为其日常生活中自娱自乐的一部分。
这个文化项目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把触角伸向了农村。范向健知道此时余育军们最需要一个表现自我的舞台,希望能得到专业的艺术的指导。于是他们根据农村的特点,对演出形式进行了创新,不仅加入器乐、小品、舞蹈等,还把跳秧歌、健身操、技艺表演、民俗展示等都融入活动中;在活动中多次邀请像“小百花”歌舞团这样的艺术团体加入,让他们有了展示自己风采的机会。每到一个地方,他们都将示范性的文艺演出和普及性的文艺辅导结合起来,演出空闲因地制宜开设即兴培训讲座,对当地文艺爱好者进行了声乐、舞蹈、器乐等个别辅导。
注入了营养和生机,北流市农村的群众文艺团体呈现几何型级数的增长,现在全市23个乡镇共产生了200多个农民文艺队,50多个业余剧团,村级业余演员达3000多人。抛砖引玉雕精品
2011年6月,南宁市广西民族博物馆里,一场精彩的山歌对唱正在进行,“既然歌王开金口,我也大胆来对歌,索性龙袍脱给我,免得歌台结怨仇。”一个歌手开门见山。对方给了她一个软钉子:“想要龙袍不忙先,山歌先多唱几年,你看昔日刘三姐,唱了多年才成仙。”“想吃米饭早种谷,想吃辣味早种姜,既然敢来拿王帽,我早提刀过五关。”攻擂方持续进攻……
这是第四届广西歌王大赛上演的一场激烈的“王帽”攻守战。攻擂者是来自玉林代表团的林芳容,而擂主是连续三届“歌王大赛”的获得者。最后在队友的鼎力支持下,她打败了上届歌王擂主,夺得第四届广西歌王称号。
林芳容是“激情广场·大家唱”走进北流平政时发现的一个民间艺人。她会唱1000多部北流市中南部采茶戏,对歌时就像说话一样达到对答如流的地步。她只是北流市开展“激情广场·大家唱”发现的“珍宝之一”,每次演出范向健都有惊喜的发现,“北流的‘杂技王\’、‘魔术王\’、‘小品王\’、木雕家等都是我们在演出中发现的,‘大家唱\’的活动起到了抛砖引玉的效果,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而专业演员、群众演员通过这个平台起到取长补短、不断地雕琢自己节目的效果。像荣获广西“八桂群星奖”金、银奖及民间艺术挖掘奖的舞蹈《望夫山》、《坐斗》、《瓷魂》、《出嫁歌》、《荔园里的小阿丽》等就是在这个平台中不断“摔打”出的精品节目。音乐老师伍裕生创作的歌曲《根垌,我可爱的家乡》入选全国首届村歌大赛前50名。争妍斗艳百花开
《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北流圭江边,传来一阵悠扬的弦乐音乐,这是一个叫“瓦窑头”的乐队演奏的。乐队团长邹叶生就是在“激情广场·大家唱”脱颖而出后,以他为首聚集了20多位乐手和歌手。现在这个弦乐队的知名度日益提高,远至北流市的隆盛、石窝、清湾等乡镇的山村都来邀请他们演出。
这样的民间艺术团体在北流市已成蔚然大观之势,各个团体中的骨干分子大多与邹叶生一样是从“激情广场·大家唱”走出来的,现在北流全市社区文艺骨干5000多人,村镇文艺骨干3000多人,企业单位文艺骨干1500多人,他们自由组合支撑起一个个民间文艺团体。团体按组织形式有“企业扶持型”、“演员入股型”、“群众自发集资型”等。
如果说开始时组织“激情广场·大家唱”每次演出,演员、节目还是范向健四处拉人、绞尽脑汁编排的话,那么到了2007年后,已经是各个民间文艺团体争着抢上这个平台演出自己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此时北流市文化馆的文艺工作者的重点是扶持其中的优秀文艺团体。一个是完善团体的组织架构,像北流新兴红豆艺术团在他们的帮助下,灯光音响、服装道具、演员、乐队等都有了明确的分工,俨然一个专业的文艺团体。另一个是帮助文艺队作好定位,编导出自己的精品节目。“小百花”歌舞团就是在他们的扶持下,紧扣民间传统节日和重大节庆开发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歌舞,深受欢迎。
良好的发展机制促进了艺术团体的大发展,红豆艺术团以弘扬北流传统艺术“粤韵”为己任,现在已经发展演员50多名,并有了自己固定的排练基地,他们今年推出的“草根春晚”在北流引起轰动性的效果。“小百花”歌舞团的演员们则掌握了100多种舞蹈,每年演出次数多的超过100多场,团队资产从原来数千元滚动发展到目前的100多万元。
在“激情广场·大家唱”默默地运行多年后,这个文化项目获得国家社会文化艺术最高政府奖——全国第15届“群星奖”,北流市文化馆近日也被命名为2011-2014年度国家“一级文化馆”,这对于资源比较贫乏的一个县级文化馆殊为不易。然而这个由二者演绎了10年的“文化演义”并没有因为获取国家最高荣誉而中止,精彩还在继续着!
新闻推荐
北流市塘岸镇多举措强化维稳工作,确保社会稳定。对社会稳定问题,已落实“一岗双责”等稳控措施,坚决把问题发现在一线,把隐患解决在基层。将各村、各部门开展信访工作情况纳...
北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北流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