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新闻 北流新闻 容县新闻 陆川新闻 博白新闻 兴业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玉林市 > 北流新闻 > 正文

北流粤剧浮沉录

来源:玉林日报 2012-08-08 04:24   https://www.yybnet.net/

我最早观看粤剧(旧称大戏)是在北流街陵城戏院,是父亲带我去看的,看得很有兴味,但唱的是什么内容却忘记了。1946年至1947年,我在北流塘岸西乡高小学校读书,陆川田鸡坡唱大戏,塘岸离田鸡坡不远,走半个小时的路便到了。因机会难得,学校特地一连几晚放假(不用上晚自修),让同学跨县去看。记得唱的是《红娘》,是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似乎还唱了《六国封相》),饰主角张生的是谢剑郎。戏班是过山班,此处唱完又去别处唱。

1948年春,我已是北流县立中学初中部的学生,陵城戏院就在离学校不远处,但却没有去看过戏。学校里倒是有些高年级的同学会唱粤剧的,常常在课余饭后拉起梵化铃、二胡,敲起扬琴、秦琴,咿咿呀呀地唱起来,十分投入,令低年级的同学羡慕不已。到20世纪50年代初,北流中学学生还搞过粤剧晚会,唱的是《西厢记》、《白蛇传》等。

北流向来就兴粤剧,很多男女街民是戏迷,如果唱的是悲情戏,女人购票看戏分外踊跃。

在晚清时,粤剧发源于广东佛山,在珠江三角洲水网间穿梭唱戏,盛极。嘉庆以后,大批粤商溯西江而上,落籍北流,在北流做生意。这个时段北流经济发展很快,有“小佛山”的美誉。粤商财力雄厚,在圭江边建了一座雄伟漂亮的粤东会馆,并建了一座面向会馆大门口的戏台,专供粤剧演出。北流人讲白话,很多家族是从广东迁来的,习俗与广东相近,其文化本来就属于粤文化。粤商把粤剧带来北流,自然很受北流居民欢迎,粤剧很快就成为主流剧种,唯我独尊,一有大戏看,城乡皆传闻。北流成了粤剧之乡。

清同治年间,湖南长沙人杨彤寿来北流做县令,带着他的弟弟杨恩寿来北流做官,吃一份饷银,管理钱粮关税事宜。这杨恩寿是晚清的一位戏曲家和戏曲理论家,有不少这方面的著作,并被收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还写有一本《坦园日记》,其中有差不多两年时间的《北流日记》,文体简洁,文笔秀雅,是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读的。他是个戏迷,来到北流后大看其戏,不肯缺席,有时因为官务忙而未及看戏,便在日记里表示遗憾。

杨恩寿在北流看了50多场大戏,有《满床笏》、《打辰州擂》、《林英送道袍与韩湘子故事》、《汾阳上寿》、《黑风帕》、《六国封相》、《还阳配》等10多个戏目。看戏的地点有粤东会馆、将军庙、白马庙、宾兴馆、县衙门等处。戏班有从广东请来的,有本地组建的所谓“乡间新集部”。“自前月廿间起,将军庙无日无戏”;“南门外有白马庙,演夜戏,乃乡间新集部也,随三兄往观,乃《汾阳上寿》、《黑风帕》也,村笛呕哑,不甚耐听”;“万人福醮事已毕,以其余资在广州募广班来演三昼夜,凡三

百余金,今夕始开台,演《六国封相》,闻出场者将及百人,其热闹不减梧州”;“往粤东会馆观剧,乃升平部也,吾省(按:指湖南)所无也。夜演《问卜》、《沙陀》、《捡柴》三出,四更始回。”;“宾兴馆众绅士张乐置酒,招六兄(按:县令满杨彤寿)及吾辈同饮。演《困曹》、《庙会》诸戏。有伶人名阿文者,貌颇雅都,无粤东浓痴肥艳习气”……日记中颇多诸如此类的记载。

转民国后,粤剧在北流继续流行,大凡节庆神诞,三朝满月,迎亲娶妇,升学进人,都有人请戏班来唱戏助兴,并娱乡邻。唱戏之日,三村六垌的男女老少、亲戚朋友中的戏迷都赶来趁盛景看戏。我老家旁边的长塘庙(冯圣宫)居然也唱过大戏,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老人说,唱戏那年我还不会走路,才长出牙齿钉,姑姑背去看戏,也咿呀“学唱”。

与《坦园日记》前后相辉映,记述民国期间北流粤剧之盛的,是李星女士发表在《北流文史》的几篇文史随笔,从她的文字里我们得知不少粤剧轶事。如广西都督陆荣廷的寿诞,花巨金从广州请大戏班去他的老家武鸣演出祝寿,路过北流时被喊停,绅商恳请班主,无论如何都要在北流演出两晚,演两晚后,欲罢不能,只好又多演一晚。又如富家子黎良,不惜巨资建了一间陵城戏院,重金延请省港名伶苏州丽来北流演出,城中商绅在每晚散场之后,在酒楼设宴,苏州丽必到每桌斟酒一轮,每轮可得赏八十元东银……

1950年后,北流有个群工粤剧团,是从广东浦北搬来的,功底扎实,演出《花王之女》、《西厢记》、《背解红罗》等传统戏目,场场爆满。群工粤剧团离开北流后,北流工商联又组建了北流粤剧团,演出过《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好戏,当时北流有很多粤剧界老前辈,如掌板的殷荣,吹笛的莫松,演员人才济济。北流粤剧团解散后,陵城镇粤剧团于1953年应时而出,上演过《十五贯》等优秀剧目,因为剧团里有一批演艺和棚面的骨干,这些骨干小时都是钻戏台底的戏迷,大了更是粤剧演出的台柱,有真功夫,如掌板师卢业鸿,老生大眼袁、小生王杏林,花旦卢瑞姬、李素卿等人都是一时之选。艺高胆大,拉起队伍就敢到外县演出,并且载誉归来。桂平、玉林等县的粤剧团也不时来县献演。直到1981年县里还举行了粤剧观摩会演,盛况空前。进入20世纪90年代,大家只顾去抓两文钱,粪土文化,便把粤剧丢到一边去了,只有十个八个老戏骨晚上聚集在桥头公园唱几支小曲闹一闹,但大多数人已人老珠黄歌不成声了;年轻的基本功还太差,人听着就赶快溜之。进入新世纪,那硕果仅存的几个老戏骨纷纷撒手西去,桥头公园笙歌不再,此地空余景苏楼了。

北流粤剧已进入有史以来的最低潮,咸鱼能否翻生,还很难讲。不过也有件事很令人回味,粤剧史专家谢彬筹先生著的《岭南戏剧思辨录》(刘厚生序),《岭南戏剧观赏集》(红线女序),《岭南戏剧源流编》(谢彬筹、李国平序)成了粤剧研究的扛鼎之作。老谢哥北流人,北流高中毕业后考上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广东文化局工作,专门研究粤剧。没有北流这样深厚的粤剧底蕴,就不会产生老谢哥这样卓有成就的粤剧专家。老谢哥儿时也钻陵城戏院的戏台底吗?

尾声:现在北流市文化艺术系统的演出团队已不知粤剧为何物了,但新圩、民乐等乡镇,还有一些人死死抱住粤剧不放,他们到了晚上或逢节庆,便到圩头村尾拢作一堆,弹古筝拉二胡,有板有眼地咿咿呀呀唱粤曲。也有几个闲散发烧友写《裴九娘》粤剧唱本,用以纪念元末明初北流杀贼护境女英雄裴九娘——曲失求诸野,此之谓乎,此之谓乎?!

新闻推荐

区党委重大决策课题调研组莅玉调研

...

北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北流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科普花开大容山2012-08-13 05:00
猜你喜欢:
评论:(北流粤剧浮沉录)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