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一个高考落榜生,不知理想的路通向哪里;他,曾是教育界的一匹黑马,自创的教学模式在两个中学推广;他,曾是政府文秘,文笔畅达,深受领导、同事喜爱……他成为专业新闻工作者后,以“敢为先”、“善创业”、“重务实”、“尚包容”的精神,深入挖掘新闻事件中的细节和亮点,第一次让北流电视台新闻直接进央视《新闻联播》,是北流新闻界第一个获得“中国新闻奖”的新闻工作者……他,就是多次被评为北流市优秀共产党员、十佳新闻工作者的黎三华。
勤学,新闻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黎三华曾在白马镇的扶阳初中和白马中学任教6年语文,曾在白马镇政府当了3年半的资料员。1995年秋,他在1000多人的面试和300人的笔试中,成功竞聘上刚成立不久的北流电台的记者、编辑。
为了写出更有深度和震撼力的作品,多年来,黎三华如饥似渴地订阅了全国新闻核心期刊《新闻与写作》、《演讲与口才》等与新闻采编有关的书刊;坚持看当天的报纸;坚持每天挤时间学习广播电视的采、编、播理论;虚心向同行和老一辈新闻工作者请教、学习。成为电台新闻部副主任、主任后,他更加注重学习,常通过资料传阅或学习交流的办法,与记者们加强新闻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对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他则通过当面评点和三人探讨的办法来解决,既保证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又使每个记者在岗位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勤跑,从基层“挖”出许多新闻大奖
“从事新闻工作,就要勤跑基层。” 这是黎三华从事新闻工作以来的口头禅。18年来,重务实的他,开摩托车十多万公里,跑遍全市22个镇、三个街道办事处、250多个行政村,写出一大批鲜活、感人的新闻作品。黎三华采写新闻时善于挖掘新闻事实中最感人、最鼓舞人心的细节。如为采写广播通讯《家庭敬老院》,他六进白马镇,花了六个周末12天时间,才写出这篇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意义的代表作品。这篇作品一问世即获轰动,并获当年的广西新闻奖。与记者李一军合写的论文《记者在舆论监督中的角色定位》,刊发在中国新闻核心刊物《新闻与写作》和中国新闻专业报刊《中华新闻报》以及广西专业期刊《新闻潮》上,获得2006年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该奖也是北流新闻界目前为止个人获得的最高奖项。据了解,黎三华获省级以上新闻类的奖项达30多个,是目前北流新闻界个人获奖最多的新闻工作者。在电视台工作近一年,黎三华就指导拍摄出被央视《新闻联播》采用的新闻——《北流农民学习“十六大”报告》,首开了北流电视台新闻直接进央视《新闻联播》节目之先河;6条社会新闻被湖南电视台晚10点的《晚间新闻》节目选中播出,为后来北流电视台名品牌栏目《准点播报》的成功推出创造了条件。由于成绩突出,2000年以来,电台新闻部在黎三华的带领下,被多次评为北流市“学习型班组”,连续三年获得玉林电台新闻报道先进单位称号、《玉林日报》报道工作三等奖,其本人也连续多年被评为广西电台、玉林电台、《玉林日报》等媒体的“十佳”、“优秀”、“先进” 通讯员和北流市“十佳”、“优秀”新闻工作者。
勤扶,热心培养通讯员队伍
“原来为电台写新闻稿的通讯员特别少,以致稿件常不够用,拿报上现成的新闻来播那是常事。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培养通讯员队伍就迫在眉睫。”黎三华说,“通讯员网络建设和通联工作,是办好办活媒体新闻的基础和保证。我反复要求记者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和通讯员联系一次,以此加强与通讯员的沟通。”
为了壮大通讯员队伍,保证电台的稿件数量、质量,黎三华每个月都深入乡镇几次,或和通讯员谈心,或指导、鼓励他们写作,找机会向他们所在的单位领导通报新闻报道情况,争取各个单位的理解和支持。
对刚入门的通讯员,黎三华总是耐心给予指导,悉心、细心、耐心地修改他们的稿件,从不因稿件错漏多而嫌弃他们,而是精修细改并推荐使用。十多年来,曾受黎三华帮助的张惠、刘军海、刘庆雨、何军、陈前总等老通讯员,近几年已经成长为当地的名作家,很多作品受到区内外读者的关注。
在黎三华的不懈努力下,电台目前已经建成比较稳定的通讯员队伍。每天从乡镇发往电台的稿件达100篇以上,大大保证了新闻用稿的数量和质量,实现了镇镇有来稿、有好稿的良好局面。
“把新闻写好是为党分忧”
“我1992年1月入党,是党把我培养成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把新闻写好,是为党分忧。做好党的宣传报道工作,是我分内之事。”
黎三华既要下乡采访,又要和通讯员沟通、联系,还得编辑新闻稿,虽忙却忙得不亦乐乎。他深深懂得,一个共产党员,既然选择了新闻工作,就要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多年来,黎三华总是围绕北流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尽心尽职做好新闻报道工作,为北流的“三个文明”建设鼓与呼。多年来,黎三华带领同事们,在《北流新闻》节目中开辟了“践行荣辱观,当好北流人”、“服务重点项目、振兴北流经济”、“落实党代会精神,促进北流发展”、“办好陶博会,打造中国陶瓷名城”、“创建六个示范,打造国家园林城市”、“冬修水利,利国利民”、“综合整治,建设平安北流”、“打造全国诗词之市”、“美丽北流,清洁乡村”等栏目,多角度、全方位报道北流建设的新举措、新经验、新成就、新形象,为吸引外商和外界认识北流,为北流走出玉林、走向广西乃至世界搭建平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黎三华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十多年来,每年采写新闻稿件超过300条,编发新闻超过4000条,保证了《北流新闻》的数量和质量,进一步巩固了《北流新闻》在北流电台节目中的核心位置和主干作用。由于成绩显著,他多次被评为玉林市先进工作者及北流市优秀共产党员。
每天都是新起点
高频率使用、长时间运转近18年后,北流电台的设备大多超期“服役”,故障多,直接影响了节目制作和播出的质量。黎三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去年3月,他担任副台长后,立即着手谋划电台的节目创新、设备购置、人员安排、业务培训等工作。从去年3月到现在,黎三华带领同事们四上玉林电台、二赴贵港电台参观学习,两次带队下乡体验生活,基本统一了办好电台的思想。
在北流市领导的支持下 ,黎三华通过事业有成的朋友和学生的支持,更换了直播室调音台,买回了11台新电脑,却没花台里一分钱;节目调整后也没有占用一秒的广告时间。此举得到上级领导、同事的如潮好评。
黎三华说:“党的十八大过后,北流的各项建设正如火如荼开展,建设的亮点也越来越多。我相信,电台节目一定会越来越好,听众一定会越来越多……”
临走时,我们看到黎三华几案旁一摞摞获奖证书,不免心生些许羡慕——那可是他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从事近20年新闻工作的历史见证啊!“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电视奖”、“广西新闻奖”…… 这些难得的证书却布满尘埃,看得出来,黎三华已许久没有翻动了。
的确,对于黎三华来说,每天都是新起点,他早已放下那些如云似烟的奖项,昂首挺胸地奔赴在宣传又一个新北流的迢迢征途上。
新闻推荐
...
北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北流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