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乔晓莹
近年来,我区“两新”组织迅猛发展,非公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生产总值、70%以上的税收和80%以上的就业岗位,社会组织每年以17%的速度增长,集聚了大量高层次专业人才,形成了思想多元、诉求多样的新社会阶层,这两块重要阵地急需党的工作跟进和引领。
然而,“两新”领域中党组织建设覆盖不到位、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一直是我区基层党建工作中的突出瓶颈。
今年5月下旬开始,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工委(以下简称自治区“两新”党工委)以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勇气担当,时不我待、奋勇争先的进取精神,不落俗套、打破常规的非常手段,全力开展“两新”组织党组织组建百日攻坚大行动。
(下转第六版)
(上接第一版)3个多月下来,我区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率从攻坚前的26%提升到78.3%,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从19%提升到77.6%,大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一举扭转我区长期落后的局面。这场攻坚战打成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下功夫摸清家底
绘出攻坚作战图
长期以来,我区“两新”领域党建存在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问题,很多地方甚至就是一笔糊涂账,这是困扰党建工作的一大难题。
把底数摸清,是开展百日攻坚大行动首要解决的问题。各地按照调查、甄别、登记、建库四个步骤做深做细摸底工作,凡是有“两新”组织的地方,人要去到,账要搞清,不能有死角,不能有遗漏。
攻坚战一打响,各级党委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如南宁市找准工作突破口,采取划分网格责任区,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三找”活动。全市划分“两新”党建网格责任区近8000个,摸清了全市1.4万家非公企业、16.7万家个体工商户、3353家社会组织的“家底”。
全区上下层层整合力量,进农村、进社区、进园区、进单位,纷纷展开横到边、纵到底的拉网式调查。这轮调查摸底,就是对“两新”组织身份户口的一次大普查。
大量游离视线、长期失联、偏僻零星的“两新”组织被逐一找到,一个不少地采集第一手资料;由工商民政部门给注册数、税务部门查运营数、统计部门补缺漏数、人社部门核员工数,逐个比对甄别,剔除有名无实的“空壳”组织、久不运转的“僵尸”组织和多重注册的“影子”组织;“一企一册”登记,建立“两新”组织单位名册、党组织名册、党员名册等“六套台账”……全区各级组织部门、“两新”党工委派出大量工作人员开展摸底调研,比较准确地掌握了“两新”党建的大数据,对纳入攻坚对象的5.2万家非公企业、9485个社会组织做到“知根知底”,在此基础上列出了组建的任务清单,绘出攻坚的作战图。
着力破解“三大难”
打通组建关节点
在深入调研和系统分析之后,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两新”党工委发现,“党员数量不足不能建、业主思想不通不愿建、缺人才没经验不会建”,这是现实中“两新”党组织组建存在的“三大难”。
“党组织组建破冰开局,当务之急就在于千方百计壮大党员队伍、争取业主支持、强化指导服务。”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喻云林要求,各级党组织要集中力量,精准发力,全力打好组建攻坚战。
有效扩大党员覆盖,把党的种子播撒到了“两新”领域的各个角落,才能为大规模组建党组织打下坚实基础、创造良好条件。从百万就业大军中把散落在各个角落各个岗位的党员找回“家”,犹如大海捞针。各级党组织努力捕捉每一条有用的信息,通过发公开信、寄征询函、送联系卡等各种方式,唤醒失联党员意识,让他们亮出党员身份,用组织这根红线把一颗颗红色种子串起来,编入一个个红色方阵。全区一共找回、发展和转入党员4.02万名,新培养入党积极分子7950名,有目的地安置到筹建的党组织之家中去。
在组建党组织应建尽建、能建快建的实践中,全区各地一对一派出工作组到企业登门拜访,先交朋友后讲政策,先送服务后提要求,积极争取出资人的理解支持;选派两万多名党建指导员,带着工作规程、操作手册走进企业提供全程服务。各地贴近实际探索,创新突破抓组建:对于新成立的“两新”组织,从源头抓起,同步开展党的工作,同步筹建党的组织;在“两新”组织集中的产业园区、核心商圈和商务楼宇,采取“1+N”的方式组建联合党组织,发挥孵化器作用,以大带小,以强带弱;整合行业特征明显、产业链条清晰的“两新”组织党建资源,把“支部建在行业里、产业链上”;依托各级工商部门成立专门的“小个专”党组织;由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兜底安排挂靠或联建……通过探索创新党组织设置形式,我区在企业内建、在区域里建、在行业中建、在产业链上建,不断拓展延伸党的触角,确保党组织覆盖不留空白。
玉林市成立全区第一个“小个专”党委,带动全市建立191个“小个专”党组织,形成“两新”党工委主导、工商部门主抓、三级网络覆盖的“玉林模式”;在自治区党委统战部、“两新”党工委的精心指导下,天宝置业公司成立了南宁市第一家港资企业党支部,影响带动一批外资企业建立党组织;防城港市指导广西新港湾工程有限公司成立该市第一个网上党支部;北流市建立了全区第一个家庭农场党支部……在百日攻坚中,我区基层实践创造了诸多“第一个”,开辟了党组织组建的新路径新模式,为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两新”党建提供了有益借鉴。
解决保障“硬支撑”
巩固提升促长效
开展这场百日攻坚大行动,不仅要啃下组建的“硬骨头”,还要解决保障的“硬支撑”,并形成长效的攻坚机制,这样才能使行动取得的成效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在大行动中,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两新”党工委及时将攻坚行动的重要信息传递给各级书记,使这项工作摆上他们的案头,成为他们格外关注、经常过问、重点督查的工作,从“一把手”开始层层落实责任,把“软任务”变成“硬指标”。
全区各级党委相继建立起任务包干机制、工作进展旬报制度、约谈机制并开展专项督促检查等,挂图作战,对账销号,任务不完成不收兵。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促成我区构建起守土有责、各负其责,主动抓、奋力抓的攻坚机制。
在攻坚过程中,全区各市、各县(市、区)全部参照自治区模式,依托各级组织部门成立了党工委,配备人员,为攻坚顺利推进提供了力量支撑;各级“两新”党工委多措并举,筹集工作经费,统筹推进活动场所建设,为开展党的活动提供了固定场所与经费来源。可以说,攻坚行动不仅提升了党组织覆盖率,也进一步夯实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基础。
为了确保党组织覆盖又实又稳,我区还部署各地用两个月的时间,对百日攻坚进行回头看。各地坚持问题导向,对照工作要求,逐项自查自纠,边整边改,确保每项工作、每个数据都实实在在,经得起检验。
各级各部门还在攻坚中走进千万家“两新”组织,送政策送服务,解难题出力量。如北海市今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遭遇“用工荒”,43个非公企业党组织会同186个农村党组织,联合举办了11场专场招聘会,共招聘工人2.5万名,一解企业燃眉之急;玉林市五彩田园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开展“园区统建、党旗领跑”主题活动,园区党员亮身份、践承诺、作表率,在土地流转、项目建设、风貌改造、创新业态等方面行动在先、出力在前……
这轮百日攻坚大行动,在推进组织覆盖中,有力推动了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为“两新”组织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战胜困难、爬坡过坎、健康发展,源源不断注入了红色动力。
北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北流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