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想不到,在深圳罗湖这里,我竟然能够吃到家乡正宗的石磨簸箕粉!”今年春天,北流籍全国著名女作家林白女士到深圳罗湖采风时,专程慕名来到一家名为“竹米香”粉店,品尝了这里纯属手工制作的北流上里风味小吃“石磨簸箕粉”,觉得与她小时候在家乡吃到的一样原汁原味,并欣然与店主合影留念。
能够得到林白女士肯定并赞不绝口的这家“竹米香”粉店,店老板是北流市的一个年轻小伙子,名字叫周朝贵。
周朝贵是北流市白马镇人,是一个勤恳工作、踏实干事之人。在当地,人们习惯把北流分为上里、下里两大地区,白马镇属于上里地区,所以周朝贵的粉店自然以其家乡上里风味为主。在孩提时代,周朝贵就对家乡的石磨簸箕粉情有独钟。他清楚地记得,每当圩日,就有一个名叫黄祖福的师傅在街上摆摊销售手工制作的石磨簸箕粉。石磨簸箕粉由于粉薄质嫩而有韧性,深受当地食客的青睐。那时候,只要黄师傅在街上一摆摊,周朝贵总是想方设法缠着父母带他上街,最终目的就是让父母帮他买上一碗石磨簸箕粉。那风味,那口感,至今还令他念念不忘。
后来,周朝贵与黄师傅慢慢熟悉了,并从黄师傅处了解到石磨簸箕粉的基本制作工艺。其程序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是选米。米是制作簸箕粉最重要的原料,是自家种的纯“绿色”的米。接着用水浸米,至少要浸泡4个小时以上,然后用水过滤3次把米彻底洗干净。第二步是将米和水调至适当比例用石磨磨成浆,做到稠而不稀。这石磨一直沿用传统的手推磨。第三步是把适量米浆倒入簸箕内,摊满后放在烧滚水的铁锅上,盖上锅盖蒸煮片刻即可取出簸箕,接着用竹片沿簸箕周围刮一圈,趁热用手轻轻把粉剥下,放在干净的竹架上叠起来,叠再多都不会烂。整个制作过程都是纯手工的,也不添加任何香料之类的东西,只在粉皮上洒上一些豆角、韭菜、肉末等馅料,接着卷成粉条,然后浇上花生油、酱油或者芝麻盐就很美味了。
高中毕业后,周朝贵就开始琢磨如何创业。几经市场考察和再三权衡,他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同龄人蔡龙飞,决心一起把石磨簸箕粉传承下去,将其打造成一个地方的特色产品推广开来,形成一个连锁品牌。说干就干,从2013年9月开始,他们陆续投入数万元资金专门研究簸箕粉的传承、改良和发展,并先后到贵港、桂平以及广东的茂名、信宜、化州等地实地考察,还购买了设备,试图从流程化、产量化上进行改进。然而,经过无数次尝试,他们没有成功。他们最终得出一个结论:一旦脱离了原来的传统工艺,那粉就没有了原来的风味。此后,他们先后在北流城区和玉林城区开设了几家石磨手工粉店。为了保持原来的风味,他们还专门请来了黄师傅,手把手地全程传授、指导制作簸箕粉,制作工具、工艺完全按照传统的方式方法。开张至今,他们制作的石磨簸箕粉因价廉物美,口感独特,赢得了广大市民的好评,尤其深受在玉林城区工作生活的北流上里人的青睐。
随着玉林本地开设的粉店生意越做越红火,周朝贵的眼光放得更远。2016年,他多次到广东深圳、珠海、广州等地进行市场考察,寻求商机。2017年初,他在深圳罗湖投资开设了一家“竹米香”粉店。北流上里的石磨簸箕粉,特区人粗粗一看,外形很像当地的肠粉,但一品尝,品味却是独树一帜,与众不同。原来,用竹编的簸箕蒸煮的粉,既保持了大米原本的米香,又融合了竹子特有的淡淡清香,与现在的机制粉风味大大不同。也正因如此,“竹米香”的石磨簸箕粉香一下子就在深圳特区打开了局面,好评不断,声誉日隆,不仅吸引了深圳本地人,而且还吸引了不少外国人慕名前来品尝。
周朝贵还很年轻,当记者问及他怎么会想要做石磨簸箕粉时,他如是解释:“现在到处都是机制粉,传统的风味在渐渐消失,我现在做石磨簸箕粉,就是想保留一些小时候的味道,并把石磨簸箕粉这一乡间特色美食传承下去。”
新闻推荐
高考期间,玉林市总体天气是阵雨转多云,气温偏高,在26℃—34℃之间。考生及家长出门最好备上雨具,既可挡雨又可遮阳。具体预报如下:6月6日,玉林市玉州区、北流市、陆川县、博白县、兴业县雷阵雨转中雨,南...
北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北流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