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骆 怡 唐群峰 本报通讯员 赖春林 王 钐
在刚刚闭幕的全区年中工作会议上,地处东南的玉林市在6项表彰中全部榜上有名,尽显经济发展的强劲态势。其中几个数据引人瞩目:全市七县(区)就有5个获“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县”;广西科学发展十佳县,玉林独占两席。
玉林市荣获的一连串荣誉包括:2010年度广西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市、全区绩效考评优秀市、财政收入增长上新台阶奖、广西工业产业发展奖一等奖。而玉林的支柱企业——玉柴集团也荣获2010年度广西强优工业企业。
延续着2010年的辉煌,玉林市今年上半年的经济发展继续高歌猛进:初步统计,上半年GDP实现405亿元,同比增长10.1%;财政收入完成47.86亿元,同比增长29.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510元,同比增长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76元,同比增长10.94%,两项人均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玉林经济发展的强劲驱动力来自何处?
市委书记金湘军道出答案:“城市、农村的‘双轮驱动\’、一体化发展是玉林经济实现快速健康发展之关键。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玉林市通过抓好‘三个集中\’,即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市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逐步实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积蓄动力。”
项目建设:启动经济发展“主引擎”
项目特别是重点项目既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成果,亦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近年来,玉林市坚持把上项目、扩投资作为促进城乡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举措,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成效。
优良的投资软环境一直是玉林吸引外来投资的重要优势。玉林市各县(市、区)政务服务中心推出的“一站式服务”、“阳光下作业”、“窗口式办理”等,大大提高了政府各部门的办事效率,真正实现了便民、高效、优质的政务服务。此外,各级政务服务中心还特别为重点企业(项目)开办了“保姆”式服务直通车,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排忧解难。
去年,玉林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15亿元,同比增长38.5%。
今年上半年,各县区的项目建设同样呈现一片火热的态势。
6月28日,玉州区两个城建商贸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总投资3.6亿元。项目建设现场,烈日下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头戴醒目安全头盔的建设者们不惧酷热,正挥汗如雨地劳动。
6月29日,投资在玉东新区的玉林市川迪机器制造有限公司、玉林市启翔印刷有限责任公司相继竣工投产。其中,川迪机器制造有限公司从事支重轮、导向轮、托链轮、驱动轮及张紧装置的设计、开发和制造,是广西惟一生产该类产品的企业。
就在同一天,博白县城区北园大道建设项目、县城区城东路中段建设项目、县计生服务站业务大楼、南流江绿珠大桥等4个项目同日举行隆重的开竣工仪式。
据初步统计,今年上半年,玉林市完成自治区统筹推进重大项目投资15.22亿元,占全年任务的60.2%;市级统筹的重大项目共791项,完成投资200亿元,占年度任务的54%。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同时,玉林市还突出抓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上半年完成投资8600万元,建成农村道路210公里;完成水利固定资产投资5.3亿元,占年度任务的56%。据初步统计,预计上半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8.73亿元,同比增长33.8%,增速排全区前列。
“各县区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为玉林的经济发展装上了强劲‘引擎\’,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玉林市市长韩元利说。
“三个集中”: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在项目的加快推进中,产业集中的载体——工业园区成为了“涡轮增压器”,扩增的力量来自企业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记者在福绵管理区8公里长的城区大街兼服装产业带看到,大道两旁一幢幢楼房错落有致,一座座现代化厂房整齐划一,1600余家服装企业、300余家配套企业集中在这里。
正在火热建设的福绵服装工业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吸引了一批台湾、香港的大企业大项目落户园区,同时带动了本地服装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目前,服装工业区累计入园企业已有近百家。除服装工业区之外,阳岗工业集中区、畜禽产品加工工业区、国际服装贸易城、天河生态园成为福绵管理区今年在产业集聚、农业转型工作中的重点。
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是玉林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内容之一。它要达到的目标是加快建设10个千百亿元工业园区,打造1个超千亿元产业、8个超百亿元产业、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工业经济。
其间,玉林市进一步完善了玉柴工业园、龙潭产业园、北流陶瓷工业园等10个园区的规划,形成机械、水泥陶瓷、健康产业、服装皮革和电子信息等五大产业集群。
目前,已整合的10大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达185平方公里,园区产业发展各具特色,规模效应日渐显著,上下游产业链正在逐步延伸。
工业向园区集中的同时,农民也逐步向城镇集中。为此,玉林市加快了“玉州-北流-福绵”一体化进程,高标准、规模化、组团式推进玉东、玉柴和龙潭三个新区建设,做大做强中心城市,重点建设县城和小城镇,力争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
农民进城导致可流转土地增多,使土地规模经营的范围扩大。于是,玉林通过多种举措鼓励农村土地流转,积极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力争2015年土地规模经营率达40%。
通过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三个集中”,玉林将展开一幅美丽的蓝图——到“十二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财政收入翻一番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5∶1,实现城乡同发展共繁荣。
城乡一体:农民与市民“越走越近”
城乡同发展共繁荣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但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是:随着项目的不断推进,工业集中到园区,农民在这场变革中何去何从?
记者注意到一组数据:2010年玉林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02元,比2009年增长17%,增速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5.5个百分点。在许多地方城乡贫富差距依然在拉大的今天,这个数据无疑难能可贵。
“拿着土地租金,领着上班工资,在家就把钱给挣了。”北流市大里镇六厚村二组村民梁家全的这句话,道出了玉林城乡差距缩小的关键。
梁家全是村里无公害蔬菜基地的一名保安。他之前在广东打工,每月工资不到1000元,还经常挨拖欠;现在留在村里,除了能得到出租土地的租金外,每个月还能从蔬菜基地挣到1500元工资。按照正常年份,村里每亩地的收入大约为600元钱,现在仅租金就有950元,所以村民十分乐意将土地租给公司。
梁家全说,村里人基本都将地租给了蔬菜基地,对于征地的农户,基地都会为每户提供1-2个工作岗位。对于不愿意成为长期工人的农民,基地也给他们提供了临时岗位,平均每人每天能得到30元。
“通过土地流转,可吸引优质要素投入农业农村领域。而且,土地流转后由于农业主体缩减、规模扩大、素质提升,使政府对农业的管理服务、政策扶持等公共资源利用效率大大提高。”玉林市市长韩元利告诉记者。
推进土地流转的一个直接好处,就是使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劳动力转为发展工业、服务业的劳动力,有利于加快城镇化、工业化进程。
据了解,目前玉林正积极推进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集中,放大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的平台效应,发展生猪、三黄鸡等14个特色农业优势产业。
新闻推荐
本报玉林讯(记者/唐群峰通讯员/关伟)投资4亿元的博白县城东大道开工、投资3亿元的北流市龙翔农贸物流市场开工、总投资2.5亿元的北流凯迪生物质能发电项目竣工……进入7月,玉林市掀起一场项目开...
博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博白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