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新闻 北流新闻 容县新闻 陆川新闻 博白新闻 兴业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玉林市 > 博白新闻 > 正文

多元投入异军突起 千帆竞发齐闯“蓝海”

来源:广西日报 2011-10-14 20:23   https://www.yybnet.net/

改革创新·繁荣文化 ——广西文化发展巡礼②

本报记者 罗劲松

蓝海战略,由欧洲经济学家首先提出的这一经济理论,形象地将市场形容为红色、蓝色两个海洋。红海,代表竞争激烈的已知市场空间;蓝海,象征尚未被关注的潜在市场空间。摆脱红海,开拓全新市场,是蓝海战略的精髓。

广西文化产业,正是一片待开发的蓝海。随着自治区党委、政府突破“国家包办文化”单一模式,为各种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一片广阔的蓝海,呈现在人们面前。率先对之投以关注目光的,是众多机制灵活的民营企业。据统计,在广西2.042万个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中,民营单位已超过半数。在广西目前拥有的28个国家与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民营企业占有15家。在文化旅游、影视娱乐、动漫游戏、美术工艺品等文化产业领域,民营企业都在发挥着龙头骨干作用。

“动漫之路”不孤独

五六年前,当南宁、桂林、柳州一群民间创意工作者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活跃的动漫产业激发下,相继将目光投向本地动漫市场时,他们发现——广西动漫产业市场几乎是一片“荒地”。

2008年7月,一位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在桂林国家高新区创业园开办桂林第一家专业动画制作公司——“云尚动画”时,公司只有开办者一人。面对眼前一片“动漫荒地”,势单力孤的“云尚动画”一度茫然不知所措。关键时刻,政府管理部门创造了条件。为推进“文化立区”战略,2009年12月,桂林国家高新区创办“中国桂林首届创新创意文化节暨动漫节”。一时间,知名漫画大师、动漫设计制作专家、动漫产品制造商云集桂林,来自北京、广州、上海等数十个城市的68部动漫动画参赛作品,激发着每一个动漫人的创作灵感。大开眼界的“云尚动画”抓住机遇,拿到了第一批订单。如今,“中国·桂林创新创意文化节暨桂林国际动漫节”已成功举办三届。在桂林国家高新区落户的动漫创意企业,也由最初的一家发展到10多家。“云尚动画”逐渐做大做强,在区外设立了分公司。

在南宁,当广西新影响文化传媒有限公司3年前踏上“动漫创作”之路时,创办者的感慨同样是——犹如在原野中艰难“拓荒”。白手起家的“新影响”,也曾想到区外优秀动画企业“挖”人才。然而,面对广西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被“挖”者投来的是质疑的目光——广西有制作动漫产品的能力和条件吗?“新影响”最终只能从广西本地艺术院校物色“有创意头脑”的青年学生,组建起一支完全没有接触过动画的“本土动画制作团队”,边学边干。去年,当他们制作的《合合走东盟》动画在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广受关注时,这群年青的动漫人欣喜地意识到:自己上路了!

在柳州,一家民营科技有限公司于1995年成立并将目光投向动漫开发、游戏策划、软件集成市场时,颇具深意地将企业的名称定为“蓝海”。10多年来,蓝海科技有限公司依托柳州浓郁的文化氛围、良好的产业基础,引进人才,开拓创意空间,在国内率先研制出第一块IC智能板通用游戏平台,并趁势开发出50多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种。柳州市政府也在关键时刻向这家民营企业伸出扶持之手——划拨高新工业园区约100亩土地作为“蓝海科技”持续发展的动漫基地。年销售额达1.2亿元的“蓝海科技”,成为柳州动漫业的“领头羊”。

几年“拓荒”,广西民营动漫企业如今发展到30多家,全区已形成动漫艺术形象、影视制作、舞台演出、网络游戏、动漫教育培训等类别较为齐全的动漫产业链。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建设南宁动漫城、柳州动漫游戏产业园、桂林动漫研发制作基地”,成为政府的既定决策。一家家目前尚处于各自为战状态的动漫企业,在政府文化产业政策的扶持下,有望结成更具竞争优势的创意集群。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印象经济”产业链

婉转的歌声与江面浪涛交汇,曼妙的舞蹈与秀美山水融合……方圆两公里的漓江水域,12座山峰与广袤的天穹,构成世界上最奇妙的“天然山水剧场”。《印象·刘三姐》于2004年3月公演时,有多少人能预见到:她会成为民族文化产业一个靠市场运作蜚声中外的品牌!

早在1999年,当身为剧团团长的梅帅元在文化部一个会议上第一次听到“文化产业”这个新概念时,敏感的心灵立即荡起波澜……在漓江上做一台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山水实景演出”项目很快得到批复。一些习惯于按传统国家包办文艺演出模式思考问题的业内人士,并不看好这个项目。

最终毅然投资入股的,是一家和“文艺”毫不沾边的企业。虽然不懂“文艺”,但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一个文艺演出项目,民营企业灵活的经营模式便显示出它独特的优势来。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成为《印象·刘三姐》的投资主体,项目经营实行股份制。公司各方股东的股份,既有有形资金,又有无形的品牌、知识,甚至是作品。

《印象·刘三姐》演出当年便接待观众30万人次,获得毛收入1000万元。至2010年底,长演不衰的《印象·刘三姐》已接待游客近600万人次,总票房收入超过6亿元,成为一个常年演出、稳定产出、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更令人关注的是文化与旅游结合、艺人与商家结合产生的“印象经济”产业链:“票房销售——拉动旅游——房地产增值——商贸服务——增加就业——吸引投资——股份升值”。过去的“匆匆过客”,如今留住下来,阳朔人气大旺,商机倍增。演出还催生出旅游新景点——东街,这个原来的幕后舞台和演职人员综合生活服务区,如今已成为一条集投资、观光、购物、休闲于一体的旅游商业街。与主体项目配套建立的“漓江艺术学校”不仅保证了演出需要,还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基地。成功运作《印象·刘三姐》的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2009年入选首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

《印象·刘三姐》的成功,不仅开启了全国大型实景演出先河,也为演艺界改制提供了瞄准市场、依托成熟旅游体系进行营销,将本土特色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的商业运作成功模式。广西的“印象模式”开始向全国、全世界输出,由广西团队策划的大型实景演出在全国许多城市落户,“印象模式”成为广西文化对外输出最具特色的项目。

“锦绣前程”众手织

绣球,原本只是壮家人传情的一个信物。最早发现绣球经济价值的,是家住靖西县旧州街的“绣球王”朱祖线。1984年,朱祖线参加首届广西三月三歌节,当一位外国人看上了他挂在腰间的绣球并提出要买时,朱祖线敏锐地意识到:自己制作的绣球不仅是个信物,它还可以变成商品!

2010年8月,在上海世博园里,一幅长6.2米、宽3.6米的“世界最大的壮锦”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的目光。已经多年默默无闻的壮锦,瞬间便在世人面前发出耀眼光芒。编织这块壮锦的,是5位民间“织女”。而促成这一“壮举”的,却是一家民营文化企业——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上海世博会期间,在这家民营文化公司的策划、组织下,壮锦、绣球、侗绣等广西少数民族工艺品在世博园里大放异彩,原本只能卖到20元一块的壮锦围巾,在园区涨到了160元。原本只是挂在旧州街一家家农户门口摆卖的绣球,挂在了一个个中外来宾的脖子上。

“公司+基地+农户”,在这一市场运作模式的启发下,今年3月,由“金壮锦”牵头的广西织绣发展研究会挂牌成立。55名会员均为广西民间织绣从业人员,其中有中国织锦工艺大师,有壮族、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传承人……原本分散经营、各自为政的广西民间织绣工艺人才在企业的招集下聚拢起来,通过灵活有序的市场营销手段,共同编织广西织绣业“锦绣前程”。

纵观全区,“十一五”期间,以“一地一品一业”形式开拓地方文化资源,以“公司+协会+基地+农户”模式促成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桂林临桂五通镇农民画产业,年产值达8000多万元,成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钦州坭兴陶产业改制组建民营股份有限公司,凭借灵活的企业体制和经营机制,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年产值达3000多万元。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博白县芒编产业,通过现代化营销手段,成功进入欧美国家数以万计的家庭,年出口额达10多亿元。

据统计,2010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20多亿元,占全区GDP总值比重接近3%。在实现自治区“将广西文化产业打造为千亿元产业、占全区GDP比重达5%”的目标中,民营文化企业作为一支生力军,正在广西文化产业这片充满希望的蓝海里扬帆竞发。

新闻推荐

绿珠的“寒舍”

□罗劲松文/图在我国最早的木刻年画——南宋平阳木刻年画《四美图》里,画着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4位古代美人。其中,提裙登阶、回眸凝视手中玉麒麟的绿珠,有多少人知道她的家乡竟在广...

博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博白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多元投入异军突起 千帆竞发齐闯“蓝海”)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