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新闻 北流新闻 容县新闻 陆川新闻 博白新闻 兴业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玉林市 > 博白新闻 > 正文

“森林华佗”愈老弥坚 ——记森林病虫害防治专家、博白林场高级工程师王缉健

来源:广西日报 2013-10-16 18:11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通讯员 刘新华 张 雷  本报记者 谢彩文

寻访王缉健,成了一次“追访”——山里手机没信号,就像捉迷藏一样,从桂西北的田林县,追到桂东南的博白县,终于在博白林场的一片山林里见到他。头戴旧草帽,脚穿迷彩鞋,裤脚用细绳紧扎着……没想到这位年近古稀的“广西森林病虫害防治第一人”,退休后仍如此忙碌!

这位2004年退休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至今整整10个年头了,真正是“退而不休”,从来没闲下来过。

广西是种植桉树最多的省(区),2007年起,一种从未见过的害虫袭击桉树林,并迅速扩散蔓延。那一年,自治区林业部门把防治这种害虫的重任交给王缉健。王缉健连续跟踪3年,终于查明:这种害虫在生物学上属膜翅目小蜂总科姬小蜂科,原生长于澳大利亚,为近年入侵中国的外来物种。王缉健进行大量采样培育,摸清它的繁殖规律和传播途径,在世界上首先发现并报道这种害虫除桉树以外的多种新寄主。根据其习性,王缉健进行了多种药物的对比实验,摸索出有效的防治方法。

2010年至今,王缉健的研究重点是防治另一种虫害——桉蝙蛾。

这位不知疲倦的“森林华佗”,人生起点是“上山下乡”。1963年10月,19岁的王缉健作为“知识青年”,从县城来到刚组建的博白林场,成为首批拓荒者。

那时王缉健每月只有26元工资,按月给父母亲10元,交单位2元互助金,余下的本来仅够糊口,但是渴求知识的王缉健硬是从牙缝里挤出钱来,买回林业方面的专业书籍,晚上在煤油灯下刻苦攻读。

1976年,博白林场遭遇大面积松毛虫灾害,威胁着数万亩松林。看到大家千辛万苦种下的大片松林,转眼间竟毁于虫口,王缉健痛心万分。当时只是一个普通林工的他,就此下定决心:钻研森林病虫害防治,用科学技术来保护绿色家园。

王缉健的志向得到林场领导的支持,破例将他安排到科室,专门从事森林病虫害防治研究,还送他到当时的北京林学院培训,使他有幸结识一批昆虫类专家学者。

上世纪80年代初,王缉健自告奋勇担负广西蝴蝶和蝉科的鉴定描述工作。他在采集制作大量标本后,专程奔赴北京中科院动物所,求教业界权威李传隆教授。那两天正好下暴雨,存放老先生几十年所收集标本的地下室积水越来越严重,老教授急得团团转。王缉健立刻找来两个水桶,一勺一勺舀,装满就提上楼倒掉,片刻不停一直干到天黑,终于把水全部清干净。然后找来两台电风扇,把地面一块一块吹干。教授很受感动,无保留地悉心指导这位远道而来的求教者,还把从不离身的标本室钥匙交给王缉健,让他自由出入。

其后,王缉健又带上蝉科标本来到西北农学院,向昆虫学泰斗周尧教授求教。当时台湾昆虫学家所著《中国蝉谱》记载中国蝉科为40多种,王缉健在周老指导下对所采集标本一一鉴定,证实仅广西就有蝉科50多种。周老还与王缉健联名发表《广西森林蝉科名录》。

王缉健与森林病虫害打上交道后,防治松毛虫成了他首先想攻克的课题。在实际工作中,本来只有少量松毛虫,往往就大面积用药灭杀,既造成很大浪费,又留下环境污染。因此,必须了解一条松毛虫一生要吃多少松叶,松毛虫的密度达到什么程度才需用药。王缉健在实验室里培育松毛虫,日夜观察其进食情况,发现一条松毛虫从出生到死亡,要吃掉相当于成年人撑开手指后从拇指顶端到中指末端长度的松枝针叶——这就是王缉健创造的“尺叶法”。运用这一方法,可准确判断松毛虫与松树针叶量之间的关系,作出是否用药灭杀的决断。而要掌握松毛虫的密度,必须到松林实地察看。夜深人静,王缉健时常独自上山,在松林里静听害虫排便落地的响声,推测害虫的密度。30多年来,王缉健运用“尺叶法”,及时作出准确的虫灾预报,一次又一次避免松毛虫毁林现象重演,这一科学方法在全区得到普遍推广和应用。

在桂南、粤西一带的湿地松林中,时有中龄松树一簇簇死亡,人们始终不明原因。王缉健现场察看死亡的松树,发现从树干到枝叶没有任何虫害痕迹,也感到很困惑。为了探清究竟,王缉健从松树的根部入手查找原因。他和同事们一起挖掘逾千立方米泥土,解剖数百株10米以上松树死根,终于在树根土壤中发现天牛幼虫——而这正是专食树根皮层的罪魁祸首。接着,王缉健又追踪这种害虫的繁殖途径,将一棵棵死亡的松树层层剥皮,又发现这种害虫是将卵产在树干皮层夹缝里,高度通常在树干1米以下,只要对这段部位喷施药物,就可将其卵灭杀。经专家鉴定,王缉健的发现,在世界上属于首次,而且这种天牛分类地位尚未确定。

松突圆蚧是一种危害马尾松的害虫,20多年前从境外入侵我国南方后,每年以15公里的速度向北蔓延,危害极大。国家曾指令邻省有关部门进行防治研究,虽然投入不菲,却没有寻找到有效途径。王缉健接受广西林业部门的委托,他和同事们经过昼夜不间断的观察,完全掌握了这种害虫的生活习性和繁殖规律,经与有关专家合作反复进行药物试验,仅花了5万元科研经费,就研究出利用生防菌防治松突圆蚧的有效方法。这一科研成果,受到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专家高度赞扬,并获得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

广西盛产的八角,每年都有一些果实外表畸形,味不香,产量也低,被称为“麻风果”。千百年来,人们对“麻风果”一直束手无策。上世纪90年代中期,王缉健开始防治“麻风果”课题的研究,他在八角树开花时天天爬到树上蹲守,终于活捉了害虫标本,查明“麻风果”的始作俑者是一种叫“中华简管蓟马”的害虫。在放大镜下,看到“蓟马”的嘴巴像一把利锉,钻进八角的花蕊后,用带齿的嘴巴将胚胎破坏。查明原因后,防治方法迎刃而解。

研究病虫害防治,需要反复进行药物实验,稍有不慎会使自己中毒。每次药物实验,王缉健必定亲力亲为,并翔实记录各种数据,直到取得成功。

王缉健原本只有初中文化,起初不懂外语。他买来外文工具书,自学英文和拉丁文,终于滴水穿石。《中国蝉谱》一书是台湾昆虫学家用英文出版的,王缉健将全书译成中文。30多年来,王缉健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350多篇论文,其中有的被联合国农林组织收录。他被破格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并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聘请为终身客座教授,还荣幸地出席第十九届国际昆虫学大会。

数十年如一日,王缉健踏遍博白林场每一条沟壑,足迹也遍及广西的山山水水。这位“森林华佗”愈老弥坚,踏石有印的脚步,依然在茫茫林海中延伸……

新闻推荐

流动党旗引航弘正气 ——博白开展“当好博白人·树立新形象”活动观察

本报记者罗侠本报通讯员宾业海黄婷婷核心提示在南宁市秀灵路与快速环道交汇处,有一个年产值达20亿元的企业——广西太华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莫始华是博白人,600多名员工一半以上也是博白人。公司...

博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博白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森林华佗”愈老弥坚 ——记森林病虫害防治专家、博白林场高级工程师王缉健)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