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博白县东平镇塘龙村火龙果种植户付汝祥家里频频有“亲戚”造访,或帮他打理果园,或带来高产栽培示范技术,这让他一下子轻松不少。
付汝祥家的“亲戚”是县里选派的驻村工作队队员,由于常来常往,帮了不少大忙,他们也就成了付汝祥一家人心里认定的“亲戚”。
博白县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县开展十百千万“结亲连心·创星争先”活动,组织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回乡干部、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科技特派员、大学生村官、驻村民警等“六支队伍”回到原籍村或联系村,串农家门、结农家亲、说农家话、干农家活、解农家忧,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跑步”办好民事。
情况在一线了解
“村民邓志清等反映,村里实行垃圾定点后,由于点少、不方便的问题,明天与村里具体商议,拿出个既方便村民、又能利用地理环境的办法来。”这是驻浪平乡新旺村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陈伟“民情日记”中的一部分内容。用“民情日记”形式,收集村民的想法和建议,进而有的放矢地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以驻村民警为例,翻开他们的“民情日记”,可以看到上面记录了许许多多如社会治安、办理户口、邻里关系、招工入学等群众反映的大小事情。据了解,自活动开展以来,驻村民警共走访群众21.7499万户(次),收集各类需要处理的问题13000多件,目前已解决9631件。其中包括帮助群众办理户口和身份证,照身份证像、提供法律咨询这些分内事,也包括接送老人到医院看病等这些“分外事”,不仅解了群众的燃眉之急,也及时排解了一些矛盾纠纷,营造了一个和谐的治安环境。
感情在一线融合
“这路修好,今后出门可要方便多了,多亏了我们谢主任。”
沙河镇双山村近来好事连连,不仅硬化了将近4公里的村道,还新建了一条1590米长的三面光灌溉渠,800多亩农田灌溉问题迎刃而解……
接二连三的好事,与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谢平分不开。
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作为“六支队伍”的“成员”之一,按照职责分工,要发挥引导、示范、联络作用,配合村“两委”做好基层组织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解决贫困群众增收难的问题。
双山村村道交通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滞后,农民出入走泥巴路,种的是“望天田”,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获知这一情况后,谢平把兴修水利、建路富民作为自己的工作重点,积极向有关部门汇报、申报项目。在大伙的共同努力下,争取到400多万元的建设资金,投入到道路、水利设施、人饮工程等项目建设,让双山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干部到田间地头,到农户家中,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坐一张板凳聊天,还发放便民联系卡,帮助解决一些问题,我们非常欢迎。”村民谢小琼一番话,生动地诠释了自己的“幸福感”。
“六支队伍”主动亮明身份,带政策、带资金、带项目、带文化、带技术,进村屯,搞帮扶,切实为群众办了一批实事好事,获得群众的好评,赢得了群众的信赖。
问题在一线解决
将“办公室”搬到基层,把身心沉到一线,将问题解决在一线。每月的15日和25日,是“六支队伍”深入所在乡镇、村参加大接访、大调解活动的日子。
在一次接访活动中,东平镇富新村村民向富新村干部回乡工作队总队长朱其斌反映:村里养殖户朱翔的养猪场,因为排污问题没有处理好,严重影响了附近30多户村民的生活,事情多次交涉未果,冲突时有发生。
接到访情后,朱其斌立即到现场进行了实地了解,主动上门找到双方代表,经过耐心开导,双方愿意共同商讨解决办法。经过回乡工作队的努力协调,有关部门很快就帮助养猪场建起了沼气池,不仅解决了猪场的排污问题,还变废为宝为附近村民的种植业提供了上好的有机肥,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下基层,接地气,在服务模式上创新一小步,对群众的服务效率就会提升一大步。只要我们对群众的服务向前延伸一小步,我们与群众的距离就会拉近一大步。”朱其斌如是说。
新闻推荐
...
博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博白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