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悔的选择
今年48岁的张锦明出生在博白县英桥镇一个小山村。小时候,他看过《山村教师》这部电影,影片中女教师扎根在山区农村任教,把自己的爱心和汗水洒进山区,每一个孩子的动人事迹深深地打动着他,他从小立志当一名人民教师,为山区的孩子服务。1983年高中毕业后,张锦明回村里当了一名代课教师,别人风言风语,他却不在乎。当时代课教师月工资只有36元,条件很艰苦,张锦明一心一意投入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去,为的就是改变山区孩子的命运。
张锦明先后到英桥镇联山、那凭等村小学从事教学工作。在教学中,他非常珍惜这份工作,刻苦钻研、奋发取进,不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且有独创性的教学方法,正因为张锦明凭着自己的出色表现和超强的教学能力,得到上级领导的信任和赏识,1991年被提拔为英桥镇那凭村小学校长,1994年又调到该镇杨村小学担任校长。张锦明从教31年来,尽管山区学校条件差,工作环境艰苦,但张锦明甘于清贫,敢于吃苦,无怨无悔献身教育事业始终没有改变,留在山区任教也始终没有动摇。他说:“我对山区的孩子很有感情,能为山区的孩子做点事,值得!”
教育的快乐
张锦明长期在山区小学从事教育工作,他常年不知疲倦穿行奔走每一个学生的家,用自己的爱心为山区孩子服务。张锦明说他也许是自小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原因,他对生活贫困的学生、孤儿和留守学生等农村这些弱势群体,他总是给他们最贴心的帮助和关爱。山区小学许多学生都是贫困的学生,90%以上都是留守学生,这些贫困的学生和留守学生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少父母的那种呵护和关爱,为了让他们能够在学校安心读书,感受到学校的温暖,更好地健康成长,张锦明总是倾注大量的心血和精力来关爱这些贫困学生和留守学生。张锦明建立这些学生档案,开设亲情温馨信箱,开展“一对一”的关心帮扶。
在那凭村小学当校长的时候,一位11岁的学生陈某,学习优秀,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由于家里贫穷,父母外出打工,学生陈某就留在家里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由于爷爷奶奶年老多病,不仅不能照顾陈某,反而还要靠陈某来照料他俩的日常生活。他读三年级第一学期的时候,他跟平时一样放了晚学后就回家煮饭做家务,因不小心被热粥水烫伤了,伤势很重。陈某家本来就很贫穷,根本没钱医治。张锦明校长知道后,亲自翻山越岭找到他,当场捐钱1000元,然后又发动全校师生捐款4000多元送他去医院治疗。陈某在张锦明校长的帮助下很快康复出院,但张锦明还始终没有忘记这位学生,平时没有伙食费,张锦明给他;资料费没有,张锦明帮他垫付;学费没有,张锦明帮他交。张锦明这个爱心行动一直延续他读完小学为止。张锦明说:“关爱和帮助学生就是我最大的快乐,不论我付出多少,我都愿意……”
圆了师生梦
这些年,杨村小学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跟张锦明校长的努力分不开。张锦明刚任杨村小学校长的时候,学校校园环境很差,只有一幢二层180平方米没有装修陈旧的教学大楼,余下的教室和宿舍均是上世纪50年代泥砖瓦房属于D级危房,破烂不堪;学校没有围墙,运动场没有硬化,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每逢刮风下雨,为了学生的安全,学校老师不得不中途停课,将学生转移到安全地点。为了尽快改变落后的面貌,张锦明校长深入全村各自然村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发动群众和当地经济能人捐款,同时张锦明校长积极奔走上级主管部门申请经费。2003年,筹集22万多元新建了一幢二层3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2010年投资15万元建了教师办公室,2011年又投资52万元建了460平方米多功能的教学大楼,2012年投资5万多元硬化学校球场和校道,学校校园环境大大改善,老师乐教,学生乐学。
在抓好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教学工作也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首先张校长重视抓好教学常规工作,以常规促发展,该校制订了一整套日常教学规章制度,对教师的计划备课、上课、听课、反思、辅导、作业、教研、学习、总结考勤量化等作出了明确要求,使学校管理更科学。其次,抓好课改,营造科研氛围,学校形成一股浓厚的教研风气,教学质量提高得很快。
新闻推荐
...
博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博白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