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模范
本报记者 乔晓莹 本报通讯员 黄婷婷 宾明飞 文/图
身材偏瘦,穿着朴素,花白的头发,黝黑的皮肤,因常年和水稻打交道,看起来“农民气”十足。一眼见到李耀球,很难想象他竟然是一名著名的水稻育种专家。
“我其实就是一个领着国家工资的农民子弟,一辈子都在干着农民的活。”李耀球经常会有些自嘲地这么说。
一直以来,他始终把一个“农”字记念于心头,年近六旬仍常年奔忙于田野,带领同事们辛勤付出、默默耕耘,让博白的水稻育种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
李耀球是博白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农艺师、水稻育种专家;同时是一名共产党员,第七批广西优秀专家。他出生在博白县那林镇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82年大学毕业后,李耀球选择回到家乡的农技部门,从事自己喜爱的粮食生产农技推广、农业科研工作,帮助农民探索致富路子。在工作上,他兢兢业业,很快成为单位里的业务骨干。
1998年,李耀球从县农业局调到县农科所担任副所长,分管具体业务。他坚持深入育种一线,为了育出一个优良品种,从选种、浸种、播种、移植、杂交授粉、田间花检、田间选种等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
“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寒,李副所长很少呆在办公室,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育种基地的试验田里转悠。”谈到对李耀球的印象时,农科所的工作人员这样说,“他一心念着群众,是群众的致富指路人”。
32年来,李耀球先后主持和参与自治区农业厅、科技厅研究攻关课题30多项,主持课题8个,完成新品种选育6个,特别是感光杂交水稻研究方面在全区处于领先地位,为粮食安全作出了较大贡献。凭借着自己的科研成果,李耀球完全可以选择到更好的单位从事更优越的工作,但他始终把从事农技推广和农业科研作为自己一生努力追求的事业。
作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建设综合试验站的负责人,李耀球积极整合本县植保、农技推广等单位的技术力量,带领试验站成员深入玉林稻区,了解品种布局和生产动态以及病虫害等情况,及时准确地为决策部门提供一线信息。同时,他对本稻区1000多名农民进行了水稻生产技术培训,让农户了解到最新的水稻栽培技术。
此外,他深入博白、陆川、福绵、兴业,对早晚造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发展进行不定期检查和监控,及时将该地区的情况反馈到体系的首席专家,为政府决策系统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了第一手技术依据。
李耀球还经常到田头地间听取稻区农户的意见,将合理的意见运用到水稻育种科研中,结合农户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培育出适应性更好、抗病力更强的新品种。一次,他在调研中,有个别农户反映:博Ⅲ优9678的米质较差,抗稻瘟能力较弱。对此,李耀球非常重视,回到农科所后,立即与同事们一起重点研究解决这个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5年的技术攻关,最终一举攻破了这个难题,该品种已成为广西稻区晚稻生产主栽组合,得到大面积推广,为我区粮食增产作出了很大贡献。
“我是农民子弟,自小对农民群众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亲切感。”李耀球感慨地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梦圆稻花香天下\’。”
新闻推荐
本报博白讯(记者/骆怡通讯员/黄婷婷)“我承包鱼塘养起草鱼,现在生活好过多了,没想到,政府还是一如既往的关心我,我很感动。”荣获第二届自治区道德模范的博白县顿谷镇旧门村芋地科屯的李禩宏接过慰问金...
博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博白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