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新闻 北流新闻 容县新闻 陆川新闻 博白新闻 兴业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玉林市 > 博白新闻 > 正文

花果山下卅载,石磨粉夫妇的心灵坚守

来源:玉林日报 2014-09-18 03:08   https://www.yybnet.net/

在博白,客家美味绽放在每一个地方。在一个被当地人称作“花果山”的大山脚下,有一家曾经为了方便砍柴、放牛人而开始经营的小小石磨粉店,历经岁月的流转依然保持着传统的工艺和味道,正是一对淳朴、善良、勤劳的夫妻长达30年的坚守,让过往的路人得以品尝到这浸濡着客家人朴素真挚的情怀和美食智慧的客家美食。

花果山下,30年坚守的美味

时下,许多客家传统风味离我们渐行渐远。然而在距离博白县城13公里的浪平乡充粟水库花果山桥头路段,有一处让很多村民津津乐道的石磨粉店,一对夫妇用石磨的纯手工制作工艺30年如一日地坚守着正宗的石磨粉美味。

近日,笔者有幸经驴友引路,见到了冯光祥和梁英珍这两位主人公。凌晨3时半的花果山静谧而和谐。烧水、洗磨……石磨粉的制作工序正在有序进行。看着夫妻俩干活娴熟的样子,没人想到他们已年过古稀。昏黄的灯光拉长老人忙碌的身影,他们一边干活一边聊起石磨粉店的故事。

起缘:山间小店因善而生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浪平乡充粟水库的建成,途经水库的荒山野岭也通了路,花果山附近的两座大山之间的山涧上也通了桥,进山放牛、砍柴、伐木的人逐渐多起来,昔日人迹罕至的花果山下也热闹了起来,有时每天经过此地的人就有好几百,山脚沿路常常停满了满载木材和柴火的牛车和人力车。

由于路途遥远,伐木砍柴的村民往往是天没亮就进山了,伙食基本都在山上解决,饿了就着咸菜喝些自带的白粥,渴了喝点山泉水,山里的活儿辛苦,天热食物易变质,喝了生水还易闹肚子。碰上坏天气,带食物进山尤其费事。家住附近的冯光祥因常年进山砍柴,对乡亲们的困苦更是感受颇深。

1984年一个夏日下午,42岁的冯光祥正在挑着柴火往家赶,途中遇见了一位因喝了生水得病的村民,赶忙上前救助。事后,冯光祥心里一直很不安,他想着山里要是能有个地方可以给路人歇脚,提供茶水和食物的地方多好呀!

经过协商,夫妻俩在花果山脚下的桥头附近搭起了一间简易茅草棚,将家里的石磨搬了过来,一家山间小店诞生了。小店只卖石磨粉和白粥,还提供免费茶水,义务帮助随身携带食物的村民加热食物,为过往的村民解决了许多问题,进山的村民不必担心雨天无处躲雨或吃了变质的食物身体出问题。由于冯光祥夫妇为人善良又乐于助人,店里的粥和粉分量足、味道好、价格也实惠(价格为0.2到0.5元不等),路过的村民都喜欢来这里歇脚、喝茶、吃东西,解饿解馋还解困。小店鼎盛时期,每天有五六百人进店消费,能卖出100公斤石磨粉、25公斤米的白粥,净赚200多元。

惜缘:夫妻共创美味三十载

“山里天黑得早,亮得迟,每天很早就有人进山了,为了能按时给过路人提供服务,我们每天凌晨3时半就起床开始忙活,烧水、消毒、磨浆、调浆、蒸粉、烧汁、配菜……好些活儿要做。”冯大叔介绍,他家石磨粉的制作工艺是夫妻俩从传统客家美食簸箕炊的制作工艺中共同创新出来的。制粉的原料只要米、水、油即可,但做工却极其繁琐精细。除了选用本地的优质“常规种”(当地一种稻米)和甘甜的山泉水,将米三淘三洗后浸泡3小时外,油也要用精榨的本地小花生油,在铁锅中用文火熬制6个小时以上,将水分蒸发掉,直至香气扑鼻,涂抹在石磨粉上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制粉的诸多工序中,要数磨浆最耗时费力,大概要占用一个半小时,一推一放,两人的手势都要恰到好处,磨出的米浆才细腻柔滑……这些都是夫妻俩30年来总结的制粉秘籍。

磨好的米浆加水调开后,一半煮熟后回冲到另一半生浆中,调成半生不熟的米浆,开始蒸粉。梁阿姨说,蒸粉的手法和时间很讲究,米浆入盘后要快速旋转几下放入滚烫的开水中,盖上锅盖。时间短了,粉成型,没有香味;蒸太久,粉“显老”,没“嚼头”,还破坏了营养,1分钟蒸3个回合是最恰当的。蒸好的粉片要快速地从圆盘取下,均匀地叠在竹竿上冷却。整个过程要眼疾手快,做到一气呵成,为此她通常直接用手在滚烫的蒸锅里来回取放100℃高温的蒸盘。每天要蒸250多片粉,也就是说她的手抓取高温蒸盘近500次,笔者看着都心疼。梁阿姨却淡定地说:“没事的,习惯就好!”

这边梁阿姨蒸粉,那边冯大叔加工配菜。待所有的工序完成,天也亮了,夫妻俩快速地整理好餐桌,开门迎接第一批客人。

守缘:夫妻合力坚守美味的“心灵之家”

近十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进山放牛、砍柴的人已经不多,每天来小店吃粉的人也就七八十人,基本上都是老人和水库电站的员工,每天只能挣七八十元。有的客人也赊账,夫妻俩也不催,几乎没人不还。

这些年,好些制粉的店家早已改用机器自动化的模式批量制粉,由于原料价格一路飞涨,一些商贩为节约成本,往原料里掺杂,配粉的肉片切得又小又薄,酱汁还可能使假。然而冯光祥夫妻却坚持选用优质的原料和传统的石磨手工制作石磨粉,他们的粉不但保持了原有的美味,而且物美价廉。

古稀之年,老人的儿子已在城里安了家,力劝二老放弃粉摊进城养老,也有人建议他们将粉摊搬到城里去做大做强,但夫妻俩却笑笑说:“要是我们走了,乡亲们会不方便的!”72岁的冯大叔说,小店挣钱不多,勉强够补贴家用,他依旧上山砍柴,妻子种点菜,养几只鸡,日子过得很舒心。

常来吃粉的林阿婆介绍,方圆十几里的村民都喜欢夫妻俩做的粉,当地小伙子谈恋爱也带对象来这里吃粉,出嫁的姑娘都带婆家人回这里吃粉。说起来还有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5年前,充粟屯里一位92岁的老阿公病重,离世前指了指花果山的方向,大儿子似乎明白了什么,一路赶来将石磨粉带回到老人床边,吃了大半碗,老人终于微笑着离世了。说完,这位阿婆擦了擦湿润的眼角。

30年来,夫妻俩早已记不清做过多少石磨粉,只记得石磨已换了两台,当年的茅草棚变成了如今的3间砖瓦房。小店不知曾为多少过往的路人免费提供茶水……这里不仅是“美味之家”,更是大家相互交流的“心灵之家”。

今年5月,这家大山深处的石磨粉店被驴友通过微信和QQ空间图文并茂地搬到了网上后,迅速吸引了博白电视台《白州和韵》节目组的关注和报道,许多观众被美味的石磨粉所吸引,也被这对善良、淳朴的夫妻和小店的故事深深地打动。

自此,小店迎来了许多慕名前来品尝美味、倾听故事的食客,一些从城里驾车而来的吃货和驴友一口气就吃了几大碗,走时还打包,一些城里的饭店也前来批发石磨粉,以此帮衬夫妻俩的生意,小店的生意再度好起来。

30年,岁月伴着花果山下的清泉流走,唯独这份爱与执着的美味始终在这家小店沉淀。

新闻推荐

点燃读书情放飞中国梦 博白县举行世界读书日纪念活动

4月23日,以“点燃读书情,放飞中国梦”为主题的博白县“4·23”世界读书日纪念活动暨第二届读书节启动仪式在博白镇第一小学举行。在启动仪式上,学生们诵读了《格言分享》,进...

博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博白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花果山下卅载,石磨粉夫妇的心灵坚守)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