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金秋时节,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
中国杂技家协会正式下文,命名博白县为“中国杂技之乡”,承载着该县几代杂技人梦想的追求,终于梦圆客家人的心间,博白县成为长江以南地区目前唯一的“中国杂技之乡”。
一
在广西南部的北部湾,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博白县。这里山川秀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民风淳朴。这里的180万人口中,有140万客家人,被人们称之为世界客家第一大县。这里的客家文化底蕴丰厚,有被人们称之为“涯”话的客家方言;有世界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有四面筑着炮楼的坚不可摧的客家围城;有美味可口的客家美食;有精美绝伦的编织工艺品;有独具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南采茶戏;更有散发着浓郁客家文化的艺术奇葩——杂技艺术。
杂技艺术,在博白历史源远流长。博白人把杂技表演称之为“大力戏”,把魔术表演称之为“耍把戏”、“映眼法”。据道光版《博白县志》记述,博白杂技表演明朝已有,并同唱竹马、采茶戏一起夹杂演出,这一浓郁乡土气息的艺术深受观众喜爱,逢年过节、婚娶喜嫁、吉庆诞贺,都有杂技节目的表演助兴。初时演出道具十分简单,有竹篮、菜刀、藤圈、水桶、石磨等生活工具,演出一般在草坪、晒场或厅堂,节目有《卷铁板》、《睡钉床》,农闲多演,农忙少演,久演不衰,活跃了乡村的文化生活。
客家人崇文尚武。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博白县的南部一带,活跃着一支以杂技表演吸引群众的文艺团队——百草艺术团,其领头人为出生于博白县龙潭镇茅坡村的张法。具有客家尚武精神的张法,幼时喜欢习武,后到部队当兵,练就了一身过硬功夫,退伍后他回到家乡,开设武馆,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民间艺人。1956年春,张法和他的弟子成立了百草艺术团,给群众表演杂技《碎大石》等节目,演出不收票,观看演出不要钱,演完后张法上台卖他研制的跌打风痧丸。当时,从广东流落到公馆卖凉茶的广东丰顺客家青年刘昌炉,与张法志同道合,加入了张法的百草艺术团。刘昌炉有较好的杂技基本功,他表演的绝技《眼眉挑水》使观众大为惊叹。后来,一些喜欢杂技艺术的人纷纷加入团。1957年春,百草艺术团已发展到30多人。同年3月,百草艺术团改名为飞星杂技团,这是博白县的第一个以表演杂技艺术的民间团体。经过刻苦训练,飞星杂技团带着《大武术》、《双狮滚大球过桥》等20多个节目在博白全县及周边县市演出,引起轰动。同年10月5日,经博白县人民委员会批准,飞星杂技团更名为博白县杂技团,从此,博白县有了国办专业杂技艺术表演团体。博白县杂技团成立之初,有团员40多人,舞美灯光、服装、道具、音响及乐队基本完善,节目由小到大,技巧由低到高,同年春节,广西新闻电影制片厂以博白县杂技团表演的杂技节目为主要内容,摄制了新闻纪录片《欢度春节》在全广西播放。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博白县杂技团发展到60多人,排练的节目达到70多个,除传统杂技节目《高椅》、《钻地圈》、《咬花》、《滚灯》、《高台停车》、《转碟》、《蹬缸》、《板凳顶》、《快乐的炊事员》、《抖空竹》、《车技》外,还排练了一批大型高空惊险节目如《双爬竿》、《浪桥飞人》、《大跳板》。杂技团足迹遍及广西、广东、江西、海南等省的城市乡村,演出的场次上千场,观众达数百万人。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南宁晚报》在报道博白县杂技团在南宁演出盛况时,称博白县杂技团是一支优秀的“农民杂技团”。确实,博白县杂技团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杂技团”,它创建于农村,成员大都是来自农村的客家人,作风朴实如农民,生活条件如农村,工作艰苦如农村,成为国办团体后,服务方向仍是农村。长期在农村巡回演出,不论晒场、球场、广场、市场等,都是剧场;睡的是农村谷仓、学校教室、会议室以及树下;炊具、发动机、药品等日常生活用品自带。那时期,交通很不发达,杂技道具笨重,运输成为大问题。曾经雇用过农村20多辆鸡公车(单轮木头车)拉道具,男演员每人帮拉一辆鸡公车,大一点的女演员挑行车,几岁的小演员走不了那么远的路,坐上鸡公车或大人背着走,鸡公车“叽叽喳喳”的声音传遍乡村,场面极为壮观。演出遍布县内乡镇农村,每一场演出都是乡村盛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博白杂技沐浴着这一春风,如鱼得水,如虎添翼,迅猛发展,面貌焕然一新。1982年,县杂技团勇于改革创新,成立了“飞车走壁”演出队,派出朱保雄、严朝荣、郑忠伟、刘奇等演员到广东学习,后来,“飞车走壁”演出队又增加到10多人。从1983年到1987年,每年表演300场,每场演出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从1988年到1998年,博白县杂技团的演出足迹遍及广西及广东各地,特别是重大节日,如国庆节,春节、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等,都少不了博白县表演的杂技节目。其中,1994年,朱保雄团长带领博白县杂技团代表广西文化代表团出访越南,这是玉林地区首个出国团体,得到各级文化部门的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这10年间,博白杂技演出1000多场次,观众达数百万人,博白杂技艺术恢复并超过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兴盛的时期。
二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从1994年开始,博白杂技团发扬客家人团结拼搏、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改革和创新杂技艺术,在原有杂技艺术的基础上,加上现代的包装、道具、灯光、音响元素,使之能够更好地贴近人们的生活,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博白杂技走出去,请进来,先后选派朱凤玉、蓝艳艳到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舞蹈学院学习,毕业后她们编排了《肩上芭蕾》、《力量的抗衡》、《皮条》、《绸吊飞人》、《搭桥造型》、《荡爬杆》等杂技节目,并导演了很多大型杂技节目,在北京及世界各国演出。博白县杂技团还外聘华裔美籍老师陈淼淼到来编排杂技节目,使博白杂技艺术的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从1999年起,博白杂技艺术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相继成立了博白县青少年杂技团、飞星杂技团、庆丰杂技团、新星杂技团、博隆杂技团、星星杂技团、桂南杂技团等民间杂技团,演员有200多人,经过这些团培养向全国各地输送的演员有300多名,全县从事杂技的人员达2000多人。北京、上海、桂林,东莞、广州、深圳、中山,南京、杭州等著名风景旅游区,都有博白杂技的驻场演出。
从1999年起,博白杂技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先后赴新加坡、韩国、马尔代夫、泰国、马来西亚、西班牙、越南、沙特阿拉伯、美国、加拿大、瑞士、南非、爱尔兰、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等30多个国家(地区)演出,为中国杂技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作出了可喜的贡献,成为国外观众熟悉和喜爱的“文化大使”。如今的博白杂技在国内外拥有很高的声誉,年均演出达3000场以上,观众达上千万人次,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
杂技在博白有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深得群众的喜欢,有的乡镇一个村就有10到20位被家长送来学杂技的孩子,有的甚至一个家庭中三兄妹一起来学杂技。如博白县杂技团黎官荣和他的两个儿子,都是杂技团的主要演员,一家三口同台演出成为佳话。博白杂技团原团长朱保雄,他的爱人黄小兰也是县杂技团的演员,儿子朱俊旭7岁被父亲送到广西杂技团蓓蕾艺术学习班学习杂技,学习5年后跟随父亲继续创业,创建博白青少年杂技团,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共培养出了60多名杂技演员。博白县杂技团原副团长唐祥波,成立博隆杂技团,从训练场地和招收学员起步,第一学期招收学员13名,第二学期有19名,第三学期发展以35名,第四学期以后学员人数增加到60多人,外聘两名老师教学,经过两年的训练,练成了30多个杂技节目,10多年来,培养的杂技演员上百人,除本团演员外,还输送全国各地。1986年10月出生的何达军,13岁师承香港和中国内地的顶尖魔术大师,学成大型魔术,成为国际知名的青少年魔术师。近年,他组建星星杂技团,由60多名有艺术天赋的孩子组成,最大的22岁,最小的只有6岁,学成了30多个精彩的杂技节目,常年在珠三角地区演出,并出访日本、韩国、印尼等国家。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博白县杂技团,每年都招一些10岁左右的学员练习杂技,除本团的刘昌炉、徐照、李朝恩等人兼任教练外,还聘请南方杂技团、桂林杂技团的老师当教练。从1990年起,博白县杂技团建设了教室和学员宿舍楼,举办杂技班,每年都招收20至40名7岁至12岁的学生入学,一边学习文化课,一边进行基本功训练,文化课请退休的小学老师担任,专业课由杂技团的老师兼任。学制4~6年,学习毕业后有的留团工作,有的到外面创业。建立了博白县杂技培训基地和博白县杂技武术培训基地。从1990年至今,博白县培养的杂技演员近千人,这些演员除一部分留在本县从事杂技工作外,遍布全国各地,特别是广西艺术学校、广西杂技团、桂林市杂技团,从事杂技工作的人员中,博白人就占了一大半。
四
博白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杂技事业的发展,博白县杂技团工资由县财政全额拨款,并划拨了公产房屋给予住宿和排练,自治区文化厅又拨款兴建排练场。1998年,时任玉林市委书记的李纪恒,率领博白县杂技团到北海进行文化交流,指示玉林市也要有杂技团。1999年,经玉林市政府批准,博白县杂技团增挂“玉林市杂技团”牌子,每年给予20万元的资金支持。2013年,博白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以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博白县特色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强化了对博白杂技产业的领导,并把博白杂技列入了《博白县文化产业发展2013~2025年规划》,使博白杂技在发展壮大上有了保障。2006年、2007年、2010年和2013年,博白县举办的四届客家文化节中,博白杂技都作为重头戏在文艺展示一条街及晚会上演出,得到与会嘉宾的一致好评。历年的春节联欢晚会,都少不了博白杂技的演出。如今的博白杂技与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与经济社会活动达到了深度的融合,重大节庆、店庆开业、婚男嫁女、都有杂技的助兴演出。
博白县杂技团积极参加文艺惠民活动。2002年以来,每年都到广西各地慰问演出,先后到了贺州、南丹、东兴、防城港、灵山、大化、天等、大新、桂平等县(市、区),给壮族、瑶族、苗族、侗族、毛南族等少数民族同胞演出。博白县杂技团多次荣获自治区文联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工作先进单位。2013年9月,广西杂技家协会文艺志愿服务基地落户博白。
博白的杂技艺术获得很多的荣誉,2001年12月杂技节目《双扛竿》获自治区人民政府第四届文艺创作“铜鼓奖”。2010年11月,杂技节目《荡杆》、《台圈》和魔术《川剧三变》分别获得第一届广西杂技(魔术)比赛的一等奖和三等奖。2011年6月杂技节目《力量的抗衡》获第八届中国杂技金菊奖和第三次全国杂技比赛最佳演员奖。
如今,博白的各个杂技团都有很好的硬件建设。有53人加入了广西杂技家协会,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杂技演员。
博白杂技艺术从创建至今,走过了58年的光辉历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广西电视、《广西日报》、《南国早报》、《玉林日报》及海外的媒体纷纷报道博白杂技所取得的辉煌业绩。2013年5月,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客家足迹行》摄制组,专程到博白拍摄杂技艺术,向全世界播放。博白杂技艺术,作为客家大县博白县的文化名片,驰名中外,饮誉四海。
新闻推荐
说起无人机喷洒农药,相信大家都只是在电视上见过而已,并可能会觉得那是在北方大平原才会有的事儿。其实不然,无人机喷洒农药的事就在我们身边。这不,11月以来,位于博白县博白...
博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博白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