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们发现博白县还健在的抗战老兵有19名,但最小的已经85岁,最大的已过百岁,再不抓紧时间挖掘他们的口诉史,可能就永远消失了!”面向记者,博白县微笑爱心协会会长梁冰冰如此表达了该协会正在开展的抗战老兵调查的迫切性。
爱心活动发现老兵
梁冰冰是博白县博白镇第七小学的老师,其2008年一手创办的微笑爱心协会是博白县较活跃的志愿者组织,主要开展帮助孤寡老人、帮助边远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等公益活动。
在开展这些活动中,梁冰冰发现了抗战老兵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对自己的过往经历绝口不提,怕遭人误解,现在由于年老又受着苦痛、病魔、贫穷的折磨。
然而他们有着辉煌的过往。博白县菱角镇石柳村98岁高龄的抗战老兵余瑞祥现在一个人居住在一间气味难闻的房子中,身体虚弱。然而70年前他杀敌英勇异常,1945年,余老所在的64军在收复南宁的战役中率先攻入南宁城。老人深刻记得的是,在南宁看到了高楼,而这是当时在乡下见不到的。在光复南宁的战斗里,在一次巷战中,团长吕识打算强攻一幢大楼,当时,余老提出先用炸药轰炸,然后等日本兵逃出来时再围歼敌人,最终余老的方案获得团长采纳,并英勇担任敢死队长冲锋在前,最终成功攻占该据点。
余老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义工们,从此次慰问开始,微笑爱心协会先后组织了为抗战老兵王端成庆贺百岁生日、春节送温暖等活动,还与广西壹方慈善基金会、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合作,申请到了一批抗寒物资,包括棉衣、棉裤、鞋袜等衣物和芝麻糊等营养品送给这些抗战老兵。“我们的付出其实微不足道,但是给老人们很大的温暖!”梁冰冰说。
挖掘老兵的“威水史”
梁冰冰说,参加慰问老兵活动中,最大的感受是他们这些人的经历太宝贵了,再不挖掘就会随着他们生命的逝去而消失,“这不仅仅是对老兵的肯定和尊敬,也是抢回一笔可贵的非物质财富!”
志愿者们从住在县城一偏僻角落的邓世昌那里了解到他们三兄弟同上战场抗战的事迹。1938年冬,其两个哥哥参军奔赴前线,北上抗日。而受两个大哥的影响和带动,1941年邓发昌也应征入伍,在南方也与日本鬼子展开激烈的战斗,主战场在云南最前线与日本侵略军展开针锋相对的战斗,战斗打得很艰苦,挺惨烈。
最令邓世昌难以忘怀的是赴缅甸的阵地争夺战,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每天都在炮火中渡过,时刻都准备着与日本兵交战。每次仗都打得很惨烈,他所在的连100人,分机枪班、侦察班、输送班,每班25至30人,而日本人非常狡猾,起初先用飞机的优势空中侦察,并不时用飞机向我阵地点射,接着地面部队疯狂进攻,而我军采取避强打弱与敌军盘旋,白天避开飞机的干扰,采取夜战的战略战术。邓发昌所在部队负责山炮。据了解,这种山炮长有3米长,一发炮弹有50公斤在右,射程能到达1公里。为了达到准确打击目标,通过侦察选择有利的地形,每三个人负责肩扛一棵炮弹到指定的位置存放好,看准时机再开火,从不浪费一棵炮弹。他们为避开日本飞机主要采取夜战,晚上摸黑行动,运送炮弹从晚间进行,从南宁龙州运送炮弹长途跋涉,山过山,水过水经云南出缅甸,一路走来都是打仗,有几千号人联合起来攻打的,也有100多人分散打的,并且每次打仗在夜间进行,参与打仗分不清地点和方向,直至战争结束。
从邓世昌开始,志愿者庞玉宇等人从今年3月起开始启动走访老兵们,以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尽量真实地纪录他们的音容笑貌。庞玉宇说,已经有9名老兵丧失了言语交流的能力,其他人的表达能力也较差,“再不挖掘,可能连这些都没有了,我们是能抢到多少算多少!”
而他们的行动也得到广西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冼少华的肯定,并专门对他们的工作进行了指导。
新闻推荐
4月30日,2015年科学养猪技术讲座在博白县龙潭镇文广站内举行,来自该镇的45名农技人员、养殖户到场听专家讲解养猪技术。(本报记者梁智华通讯员秦海摄)...
博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博白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