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白县沙河镇中心小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南流江畔,过去由于校园环境太差,教室阴暗破烂,设备不完善,不少教师和学生都不愿进这所学校。近年来,这所学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校园硬化,绿树成荫,整洁有序,校风学风大变样……学校的变化与该校校长朱觉生的努力分不开。阳春三月,笔者采访了朱觉生,聆听他教书育人的故事。
37年坚守在教坛上
朱觉生出生在沙河镇沙河村一个农民家庭,家境贫寒。1978年高中毕业后,县城好几家单位都想录用这位憨厚、勤奋、有灵气的小青年。朱觉生看到家乡缺少教师,也想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点事,于是放弃了在县城工作的机会,选择回到村里当一名月薪只有12元的民办教师。
当朱觉生第一次踏进该镇沙河小学这个教学点时,因这里太偏僻,学生太少,他激情燃烧火热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但看到山区孩子一双双天真无邪、渴望知识的眼神,朱觉生知道自己不能有丝毫的懈怠,明白自己肩上所担负的教书育人的重任。因此,他时刻提醒自己,要用心教学、努力工作。白天,他给孩子上课,晚上,他在宿舍里批改作业、备课。课堂上,他对每一个学生都十分耐心细致,每个问题讲解都反复多次,直到教会每一个学生为止。在教学工作中,朱觉生深知自己知识的不足,为此,他经常订阅报纸杂志,阅读大量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书籍,也积极报考教师进修学校。
经过他的不懈努力,朱觉生先后到了玉林师范学校、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大专和广西师范大学骨干校长培训和进修,业务水平得到质的飞跃。他执教的每一个班级,其教学质量一直走在全镇前列。凭着出色的教学能力和领导组织能力,2003年,朱觉生被调到镇中心小学。
爱心撑起孩子一片天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作为一名教师,朱觉生更像孩子的“父亲”一样,把浓浓父爱和温情送给自己的每个学生,鼓励他们扬起学习的热情。朱觉生曾接手过一个班,这个班的学生纪律差,上课时无论老师如何教他们都听不进去,有跑来跑去的,有呼呼睡觉的,学习成绩更差。朱觉生采取措施改变态度,走进学生。每到课间,朱觉生总是找机会接近学生,辅导他们做作业,帮助他们解决课堂遇到的难题。课后,朱觉生跟他们一起玩,一起谈心,打开他们心灵的窗户,从中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让这些学生慢慢地喜欢朱觉生老师和喜欢他上的课,然后,朱觉生抓住这个机会,用放“大镜”来寻找学生一丝半迹的闪光点,稍有进步就加以引导鼓励、表扬。几个月下来,整个班的学生好的习惯养成和学习风气蔚然成风。
学生王某,性格内向,独来独往,不做作业,成绩很差。一次测验中,朱觉生发现他的解题思路有些独特,智力不错,但他的学习成绩怎么这样差呢?带着疑问找到了他。在谈话中,朱觉生了解到王某母亲得精神病,父亲在搞建筑时受伤躺在家中养病,生活很贫穷。朱觉生知道后,心情很难过,决心尽自己所能关心帮助他渡过难关,并鼓励他说:“你是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如果聪明才智用到学习中来,相信你是最棒的。”真没想到,在朱觉生的关心呵护下,他像脱胎换骨一样,上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按时完成作业,放学后还独自留在学校学习……半年过去了,他由后进生变成班上学习佼佼者。
营造特色乡村育人环境
为了尽快改变学校的“旧貌”,朱觉生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先后建了教学楼、铺设校道、绿化校园、新建文化长廊等一批基础设施。朱觉生在抓好基础建设的同时,也重视抓好教学常规工作。他制订了一整套日常教学规章制度,对每一个教师的计划,备课、上课、听课、辅导、教研、学习、总结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细致的要求。学校成立了教研组织机构,各科组的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等课型蓬勃发展,课题研究硕果累累。
学校的卫生管理、学生的个人习惯让朱觉生倍感担忧。为了抓好校园卫生整治工作,他健全了卫生管理机构,落实领导分管,班主任主要负责,小卫士监督的管理网络,制定了卫生工作一日常规和小卫士轮值要求等制度和措施。学校还在师生中开展“多一份爱心、少一片垃圾”“弯腰行动”等活动,让人人讲卫生、个个爱清洁的美德在学生心中扎根。
对于安全工作,朱觉生也常抓不懈,每天安排老师在楼梯看守,由值日老师、领导检查值班情况做出一一记录,每天放学由最后一节课的老师在教室排好队并护送学生下楼,一直到校门口,这样的工作在该校已经属于常规管理的一项。每逢刮风下雨,朱觉生亲自带领老师护送学生过桥,检查各时期的路段,确保每一个学生的安全。
37年的教学生涯,37年坚守在乡村教育的第一线,朱觉生倾情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毕生精力,如今他还在坚守。正因为朱觉生各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他先后被县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玉林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尽管有那么多的光环和荣誉,但是朱觉生最喜欢的称谓是学生口中的“班主任”。
新闻推荐
...
博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博白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