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枝繁叶茂的"救必应"药树。在博白客家乡村采访,经常可以看到村里的社坛旁长着许多高大茂密的百年树木,如榕树、香樟树,还有一些有药用价值的中药材树。在博白县那卜镇名六村赤竹山屯的社坛里,就有一棵据说被村民称为“救必应”的药材树。
老家就在赤竹山屯的退休老师黄振有介绍说,这棵中药名叫“救必应”的老树,其实就是白皮熊胆木,也称白银树皮、九层皮、白兰香等等,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药用,主要用于治感冒发热,扁桃体炎,咽喉肿痛,急慢性肝炎,急性肠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汤火伤等,在《全国中草药汇编》、江西《草药手册》、《岭南采药录》等有详细介绍。这是赤竹山屯里最古老的一株药树,树龄估计在500年以上。村里或者周围的村民,家里有病人的病治不好,都会到这棵树这里刮一些树皮回去煲水喝,据说这样病很快就好了,药树的声名就越传越远。这棵树的树皮是刮了一层,然后不久就长出新的,年年刮,年年长,只能从久经风霜、爬满藤蔓的树干里,去揣摸数百年的树龄。
药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在树底下显得特别清凉。黄振有老师说,客家人通常在立“社官”的时候,就种下一棵树,作为社的标志,故客家乡村间,社坛多傍社树。这些树通常被认为是神树,村民们绝对不敢去砍伐,更别说是外人了。于是,日久天长,这些社树就尽情狂长,相对于其他树,显得更加高大,更有“年岁”。在与大自然融合和抗争的过程中,源于对自然的敬畏感和神秘感,于是客家先民都认为“万物有灵”。这棵长在社坛里的参天古树,不仅是村里的一道亮丽风景,也是一棵远近村民知晓的“药树”
新闻推荐
...
博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博白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