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这些半拉子教室建好。
王云在上课。
广州爱心人士与学生们合影。初中一毕业,他便成为村小分校的代课老师;7年后,为了爱情,他离开了心爱的讲台,到广东闯荡。今年,分校面临找不到老师被撤除的窘境,为了让周边适龄儿童不用每天来回跑10多公里到总校上学,他再次选择回到这所分校任教。
今年40出头的王云,在广东打拼多年,如今自己有店铺,年收入10多万元,而村小每学期只有6000元工资,可他还是选择回博白县新田镇百岸村吕冲坡分校当一名代课老师。他说:“只要需要,我将一直教下去,不再离开这里的孩子们。”
初中毕业在村小当代课老师
王云初中毕业那年,本想离开家乡到广东打工,在动身前,村小学总校校长找到他,希望他能留下来,在吕冲坡小学当老师。
王云说,吕冲坡小学地处偏远,当时外来老师很少能坚持一年,几乎是来一个走一个。学校即将开学,老师还没找到。“我读小学时经常写诗,是村里有名的‘秀才\’。在几十名村民联名要求下,总校校长决定推荐我当镇代课老师,到吕冲坡小学任教。”
“你是本村人,又有才华,由你当分校老师,再适合不过,也算是为村里作贡献吧。”校长一番话,让王云动了心。
“我就是这所小学毕业的,对学校有很深的感情。”王云想了一天,最终决定留下。
“家人既不反对,也不支持。”王云理解家人的态度,毕竟当代课老师一个月工资才100多元。
就这样,王云成了一名孩子王。“那时,我几乎把学校当成了家,周末也会留在学校批改作业。”尽管工资不高,但他仍觉得这份工作给了自己很多,“村民的期望和敬重,总校领导的重托,还有自己在这份工作中找到的那种成就感。”
为了爱情无奈之下离开讲台
“那个发誓要站一辈子的讲台,从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离开。”7年后,王云还是无奈地选择离开。那年,他与邻村一名女孩相爱了,有了爱情的滋润,王云对工作更加充满了热情。就在两人热恋时,女方家长给他浇了一盆冷水:“一个小学分校的代课老师能有什么出息?一个月100多元的工资,连粥都吃不起。”
这盆冷水把王云浇了个透心凉。那天晚上,王云失眠了,“一边是舍不得离开的讲台,一边是无法放弃的爱情。”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王云只能忍痛离开讲台。“我要获得这份爱情,必须按女方家长的要求,外出闯荡,挣更多的钱。”
离开那天,很多学生家长找到他,甚至流着泪恳求,希望他能留下,但王云最终选择了离开。家人也希望他到广东打工,尽快把婚事办了,“我没有选择的余地。”说起当年的选择,王云眼眶里有泪花。
二十年后决定回校重执教鞭
今年春季期学校开学时,由于学校只有一名老师,镇中心小学决定撤了吕冲坡小学。离总校太远的学生家长不干了。很多学生家里离总校有三四公里,一天要跑几趟,算下来就是十几个公里的路程,对刚上小学又没有家长接送的学生来说,显然太远了。家长们集体到镇中心小学要求保留吕冲坡小学。
“镇中心小学领导左右为难,最终想出一个办法,让村民自己找老师。村民们第一时间想到了我,而我想都没想就爽快地答应了村民们的请求。”王云说。
王云没想到,自己离开这么多年,村民仍一直把他当老师看待,让他十分感动。事实上,这么多年他一直放不下吕冲坡小学,更不希望学校因找不到老师被撤除。
在广州打拼了20年的王云已经有了自己的装修店铺,一年有10多万元的收入。而他决定回来时,就知道了今后自己作为老师的待遇:每个学期6000元,没有任何补贴。但他还是决定回来。
“20年前离开学校之后,我经常接到教过的学生的书信和电话,他们希望我能回去继续当老师。”王云说,有的学生移民到了加拿大,还经常给他打电话。“每次除了向我问好,就是关心我什么时候能回到学校当老师。”
“作出这个选择我不后悔,只要听到学生喊一声‘老师\’,就觉得牺牲再大、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王云直言,重新走上讲台,感到之前失去了宝贵的20年。
一番努力学校有了一点模样
吕冲坡小学位于百岸村村头,只有3间教室,连校名都没有悬挂,若不是事先被告知,记者还以为是哪户人家的庭院。
教学楼是一层小平房,已粉刷一新。“是今年暑假粉刷的。”王云告诉记者,他没想到20年后,学校还是原来的旧模样。
“教学楼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已经破旧不堪,他和村里在广州经商的兄弟一起联系了广州公益组织‘广东阳光之旅青少年志愿团\’,争取得到他们的帮助,暑假期间给学校教学楼的外墙用石灰粉刷过,还给所有窗户装上铝合金窗。”志愿团还捐赠了书桌、风扇等物资,让这个简陋的分校有了一点模样。
下一步,王云打算发动村里外出工作和做生意的人士捐款,把分校以前因缺资金只建起围墙就被迫停工的半拉子教室建好,扩增三年级,让三年级学生也能就近入读。
为了解决生计问题,王云在家里养了20多群蜜蜂,还种了几亩地,“我有3个小孩,还在读书,而我是家里的顶梁柱,对我来说钱也很重要。”
“现在分校共有70多名学生,他们的成绩排在全镇前列,所以学校很受学生家长欢迎,镇中心小学的领导也支持我们。”王云说,目前他在自学大专课程,争取考取正式老师。如果可以,他会一直教下去。
(记者王耀前)
新闻推荐
开创大扶贫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发展理念的博白实践/脱贫攻坚
共创新生活“十三五”时期共有贫困村138个,占玉林市42.65%,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82万人,排广西第三位,集“老、山、库”于一体的特殊县份——博白县,在脱贫攻坚战中如何发力、破局?“在***中大力...
博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博白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