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到‘0771-12340’调查电话时,您就是博白县180多万人民的‘代言人\’!请您耐心听清楚问题,给予配合,讲述您眼中平安、稳定、和谐的博白治安环境。请用‘很安全\’和‘很满意\’等肯定性词语直接回答;不要使用‘还好\’‘蛮好\’‘差不多\’等模糊语言,以免测评人员产生误判。”6月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公安局通过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文,请“博白人做好博白代言人”。(6月5日澎湃新闻)
重政绩,并没有错。但政绩是干出来的。拿社会治安环境以及相关的公共服务问题来说,如果是大多数群众确实都满意,无需官方引导,民调结果就应该是“满意”甚至“很满意”。如果大多数群众都不满意,即便通过官方“做工作”取得了“很满意”的民调结果,那也只能是“欺上”,而无法“瞒下”。而这种“欺上不瞒下”的官方公开造假,正是最值得深思的问题:当基层官员毫不在意群众评价,是否说明,群众在他们眼里太没分量了?
“很平安”“很满意”“经常在辖区见到民警执勤、见警率很高”“公安机关的服务态度很好”“本地治安状况明显好转”……这些官方提供给群众的标准答案,正应该是相关部门通过正常、积极的履职,以换来群众这样的口碑;上级要来民调了,官方急匆匆制定标准答案,恳请群众“为家乡代言”,不要影响到家乡在广西的形象和声誉——换个角度来看,这是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对自己在群众心里的形象和声誉的严重不自信。
群众肯定都是热爱家乡、重视家乡形象和声誉的,但群众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与某些官员通过“营造政绩”以“美化家乡”的理念不同;动辄以“家乡”利益绑架群众表达,群众会买账吗?
不仅是博白,岑溪市、钟山县等一些地方也有这样的“标准答案”和官方“引导”。一些地方官员的思维方式竟如此高度趋同,令人困惑。 (马涤明)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蒋金泰)6月5日晚,玉林市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型桂南采茶戏《绿珠女传奇》首演暨2018年“戏曲进校园”文艺骨干...
博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博白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