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关键词:
个人信息被出售、卡内存款被盗
据央视“3·15”晚会曝光,一些银行员工被曝向第三方出售本该被严格保密的个人征信报告和银行卡信息,以一份十元或几十元低廉价格出售,导致银行客户资金被盗。
记者调查:个人信息遭泄露
“每天都会收到好几条垃圾短信,遇到一些消费黄金周,垃圾短信比正常短信要多。”市民潘女士无奈地表示。黄先生也告诉记者,几天前,他在城区刚刚签了购房协议,第二天,就收到了各类装修、订制家具的信息。“我朋友都不知道我买房,这些商家怎么就知道我需要装修房子了呢?”在一家事业单位上班的陈小姐,报名参加了职称英语考试,3月份她就收到了一个自称某权威机构发来的提供真题试卷,保证一次性过关的短信。“人家怎么知道我要参加职称英语考试呢?”陈小姐说道。
消费者在买房、买车、买保险以及办理各种卡、证过程中都要求留下姓名、年龄、职业、收入等个人隐私,这些个人信息在信息高速发达的今天,可以成为有价值的商业信息进入市场。对商家而言,谁掌握了更多的个人信息,谁就拥有更多的潜在消费者。于是,有的商家不遗余力地收集个人信息用于商业用途,一些以出卖个人资料来赢利的公司或个人也应运而生,买卖个人资料成了新兴行业。“大量个人信息在自己毫无知觉的情况下被来回买卖、广为人知,仿佛我们的隐私受到监视,内心越来越没有安全感,个人信息买卖也容易给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应该严厉打击这种买卖个人信息行为。”市民黄先生建议。
提醒:与对方约定保密责任
记者从玉林市公安局获悉,目前玉林市还没有接到因为泄露个人信息造成银行存款被盗或者重大损失的案例,也没有收到相关举报。虽然没有相关案例为证,但是一些有针对性的骚扰电话和垃圾短信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个人信息泄露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如何保护个人信息,防止被恶意买卖?有关法律人士提醒:目前,我国并没有出台保护个人信息的相关法律,在保护个人隐私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是杜绝个人信息泄露的重要方法。消费者在设定银行卡等重要密码时不要用自己的生日、手机、身份证等关联性明显的数字,另外,消费者要选择安全防范能力较强的网站存储重要个人信息,不要轻易在不知名的网站进行注册,以免个人信息被盗,产生不必要的损失;在马路上接受市场调查,或者在商店里填写贵宾卡表格时,千万留个心眼,不要让人一览无遗,以免被人利用。在办理各类卡、证时或者消费时确有需要留下个人资料,必要时应该与对方约定保密责任。如果泄露消费者个人信息,消费者出示相关证据后,就能有效维护自己的权益。
新闻推荐
...
玉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玉林这个家。